2015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下)(2)

2015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下)(2)

文化学篇

互联网+推动文化发展升级换代

传统文化行业在运营中革新观念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模式中的“+”是指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或改变传统行业,旨在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使传统文化行业在运营与发展中革新观念,利用技术破除地域、组织、行业对自我发展的束缚,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繁荣和活跃文化市场。

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理念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推动着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跨界融合,是科技革命中范式转换的必然成果,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更新思维方式和产业运作方式,带动和实现发展路径和模式的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创客、威客、极客、数客等人才脱颖而出

有学者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意在说明我国创业者群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与文化科技相融合,创客、威客、极客、数客等文化创意类复合型人才,将在这轮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培育与发掘中脱颖而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民创新、创造与创意的活力,是进一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要求,这需要以改革的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

有学者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个实践话题,是我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创业潮、90年代“网络精英”创业潮之后的第三次创业潮。而文化科技的创新、创意与创业在此轮高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双创”战略的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与实践,涌现出创客空间、创客总部、京西创业公社、极地国际创新中心、3W咖啡馆等一批较为活跃的众创空间和各类创新孵化机构。

文化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

文化资源仍有制约因素

有学者认为,文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明确京津冀区域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北京作为“知识型+服务型”城市,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发挥品牌企业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业投资。在北京向津冀进行辐射和带动的层面上,在京的百度、京东、新浪、搜狐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准航母群”可以总部经济的形式,将产业下游的服务性行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转移至周边,既减轻自身发展包袱,又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拓展与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有学者指出,一体化是一个各系统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将大幅提升产业协作、企业协作和资源整合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障碍或制约性因素,如行政管理的分割让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难以实现高效整合;京津冀文化协同的程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高低搭配的合理产业布局等;京津冀三地的财政实力、经济水平、消费成本等存在显著差异,三地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文化认同,这将制约着文化整合、文化合作的深入开展。

文化立法进程不断加快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有学者指出,文化立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短板。2015年我国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全面开启了文化立法的新篇章。文化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与新形势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关,与文化生产及产品的日益丰富相关。

有学者认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我国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文化投入率偏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混乱、人员配备不足、社会力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有限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协调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规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乱象、促进文化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力等因素,都需要文化产业法律体系的完善。

(以上由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博士王林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撰写)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