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格局,但信息的膨胀和爆炸也进一步增加了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网络的普及赋予公民更多与政府互动的技术、条件和机会。个体的诉求通过网络的积聚和酝酿,能够迅速转化为政府行动的动力,建构民众与政府沟通和对话的机会。
在新的社会生态下,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治理环境,及时回应民众的诉求,对现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适应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回应制度,如网络发言人制度、回应热线平台、专家咨询制度等。政府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制度化的接纳、回应和引导,从而缓解网络民意诉求的压力,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网络之道。
从当前各级政府回应的情况来看,制度化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回应的效率和效果,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配套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各地制度的差异化也非常明显,这些也使政府回应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回应网络民意诉求是一项变动不居的工作,因此回应的制度化也存在着陷阱:第一,网络民意诉求千姿百态,制度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能做出预见,并形成详尽的规定;第二,制度主要是原则性的要求和规范,具体怎么去说或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第三,网络回应要求快速反应,但制度化意味着要根据规则和程序按部就班地做事,而规则和程序却是要消耗一定时间的;第四,制度也会异化,比如有了新闻发言人之后,在有些地方,记者的采访反而更不方便了,新闻发言人成了拒绝采访、回避记者和躲避舆论的幌子。
总之,网络回应的制度化是非常重要的,但制度化和政府回应效果的提升并不一定成正相关关系。在现有的制度环境、认知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政府回应制度的建设仍然是提高政府回应水平的有效路径。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改进和优化政府回应制度,仍然是网络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的处理机制。事分轻重缓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应该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的处置办法。依据诉求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诉求、集体诉求或民生诉求、公共问题等多种类型;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相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极度重要等级别。据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可以选择不同的回应主体、时间和手段。例如,对于一般性的公民个人的疑问或意见,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解答即可;对于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可以由专门的网络发言人先做出应答,然后分门别类移交给相关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回应,也可以是相关部门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回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