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存丹心,悲歌慨以慷 (2)

改革存丹心,悲歌慨以慷 (2)

作为历史上唯一主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王朝,大宋朝既是最令读书人向往的朝代,也是最令读书人惋惜的朝代。宋仁宗时期,名臣范仲淹曾推动过一次名为“庆历新政”的改革运动,可惜历时仅一年有余,便告失败。其后数年,王安石通过向仁宗皇帝进万言书,提出自己的变革主张,可惜仁宗犹未曾采纳。又数年,久有改革之决心的宋神宗继位,面对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尤其是冗官、冗兵,以及冗费等一系列问题,他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王安石本人亦踌躇满志,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随后,王安石推行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一系列新法。然而,新法之实行,却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之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以王安石为代表之变法派一度失势,其本人亦遭罢黜,后虽有短暂起复,然犹未能成事。司马光是一代名臣,且早期曾为王安石之友,殊难料,二人本是政见不同,最后却发展为意气之争。新法不管是否有成效者,他竟是一概废除,此诚令人叹惜也。虽然,行大功者不谋于众,王安石之性格虽有偏执之处,然其一心为公,变革主张却是大有可取之处。而其身后数百年,犹蒙天下所垢,为世人所不谅,此诚不公。以管仲之贤,犹是小节有欠,然鲍叔牙却知其可奏大功,故荐其为相。而世人既知管仲之能,又焉能不知鲍叔牙“伯乐”之高义?“管鲍之交”世人皆慕,然“管仲”之常有,“鲍叔牙”又复何在?王荆公之悲,唯此而已矣。

再看明臣张居正,辅佐少年皇帝之竭诚,可谓既臣亦师。更因其“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以一人之力,而“扭转衰局,振兴危国”,故后世亦赞其为“大明之脊梁”。然功高震主者往往身危,而张居正之危,非在生前,乃为身后也。

万历帝初政之时,尚是十岁稚龄,其时,明王朝正面临国库空虚、用度匮乏,流民四散、草泽祸起之困境,且更有北方鞑靼屡屡来犯。张居正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治国之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万历九年,张居正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此则为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又一次重大改革。

张居正掌政十年,国库终不复空虚,存银达四百余万两;而太仓之存粮,亦足十年之需矣。万历十年,他却因劳瘁过度而亡,其功绩可谓盖世矣。然其过世仅一年有余,万历帝即令抄其家,并锢其家门,困其家眷于空室多日,竟致子女十数人活活饿死,八旬老母惶惧哭泣,长子自缢身亡,惨痛至极。然万历帝仍然余恨未释,竟言张居正之罪本当“剖棺戮尸”,后虽未实施,但张居正身后之凄凉若斯,此诚令后人痛惜难已。

然而,今人纵是意难平,奈何只能观史兴叹。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之变法,诚可谓风云为之变色。而历史之辉煌,正是因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以及历史上许许多多“弃家忘躯,以殉国家”的改革者们,以己身之鲜血浇灌而成,悲壮而伟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