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这些“奇葩证明”或将消失 (2)

2016年, 这些“奇葩证明”或将消失 (2)

“挑战智商”型——证明“我是我”

原籍驻马店的陶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身份证尾号被更改。将户口迁至北京时,为了证明“我是我”,他办了两次结婚证,一个月内在北京和驻马店之间跑了7趟。后来,陶先生回到驻马店,找到邻居开出证明:“我是在这出生的、长大的”,才艰难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无法证明”型——“撕钱”证明、“吵架”证明、“摔倒”证明

居民为各种证明焦头烂额的时候,社区也逐渐成为包办百事的“万能贴”。老太摔伤找保险赔偿,要社区开“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夫妻闹离婚,需证明妻子“与丈夫常常吵架”;孩子撕碎纸币,需证明“残币不是故意撕的”……有数据表明,社区开出的证明中,“奇葩”者占六成以上。

多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措施 荒唐证明有望成过去式

随着多地掀起曝光“奇葩证明”的热潮,社会对这些“任性”证明的看法,也逐渐由吐槽转变为理性思考。一定情况下,证明“我妈是我妈”、“还健在”、“婚前未婚”无可厚非,但是繁杂的证明,仍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时,李克强总理引入“证明我妈是我妈”的事例,痛斥某些政府办事机构,并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随后 6月份,公安部、外交部、国家旅游局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奇葩证明”问题,研究制订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解决类似“你妈是你妈”的纠结证明问题,方便民众办事。

8月22日,公安部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晒出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包括生存(健在)证明、死亡证明、偿还能力证明、婚姻状况证明、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

9月中旬,国家民政部发布《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相关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除办理涉台和哈萨克斯坦等9国的公证事项外,民政部门不再开具“单身证明”。

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部署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相关工作,提出要切实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出台政策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专家表示,即将到来的2016年,民众有望从“列目录”、“砍证明”、“简流程”、“网上办”中获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