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

重新理解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济思想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4AZD109);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经济制度比较研究”

一、导言

马克思由于博学并且研究深入细节使人们常常误解他在纯粹经济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马克思在经济周期方面的成就,异乎寻常地难作评价”[1]52。一方面,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周期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性。例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鲜明地指出,“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2]24-25。另一方面,马克思并没有写一篇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系统论文。对这个问题的重要评论散见于他主要的经济著作中,以及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的文章中。因此,“要把这些断肢残骸组织成为一个从未显现为肉身的、甚至除萌芽形式外在马克思心中也许不存在的整个的本体,容易在不同人手里产生不同的结果”[1]52。

马克思被一再评价和修正,后来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三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一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二是劳动后备军耗竭(或工资推动理论),三是消费不足[3][4]。本文认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主旨是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任何一种的。上述三种周期理论只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周期思想主旨的论证细节,即它们只能作为马克思心目中真正的周期理论的一部分加以讨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只集中注意细节而不考虑《资本论》文本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共同特点。例如,就“消费不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而言,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曾驳斥过用工人阶级消费不足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认为提高工资可以避免危机的观点:“我们只需指出,危机每一次都恰好有这样一个时期做准备,在这个时期,工资会普遍提高……因此,看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包含着各种和善意或恶意无关的条件,这些条件只不过让工人阶级暂时享受一下相对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往往只是危机风暴的预兆。”[5]457

二、资本积累的“刀刃性质”

“刀刃性质”出自哈罗德—多马模型难以实现的均衡增长条件,其含义可描述为经济不仅不能自行纠正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的偏离,而且还具有将这种偏离累积性增大的机制。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便是经济周期的本质。哈罗德—多马模型“刀刃性质”的根源是其生产函数具有不存在资本替代劳动的生产要素“固定比例”的关键假设。如前所述,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经济周期理论,他的经济周期思想是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积累的一般分析同时展开的。资本积累转化为投资后的再生产要做到均衡增长必须对资本内部的划分做出严格的规定。对此,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产品分割为与原料、机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相应的各部分时,以及最后剩余劳动本身分割为一个用于消费的部分和另一个重新变为资本的部分时,都有固定的比例。”[6]换言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强调的,“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也就是说,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劳动力,同时其他情况也不变,那末,对劳动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基金,显然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而且资本增长得越快,它们也增长得越快。”[2]673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又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均衡增长路径是不稳固的,如同哈罗德—多马模型一样都不过是刀刃均衡:“……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5]558

在马克思的心目中,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进行生产与追逐财富的主要动机。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生动地写道:“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因此,节俭啊,节俭啊,也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2]652在19世纪全盛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声誉和社会地位进行储蓄和投资是为了“炫耀积累”,而不是为利润最大化以增加个人消费能力。在这方面,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主要动机的观点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而非经济学意义。资本积累不仅能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通过加速资本积聚扩大了产业后备军的规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是这样解释的:“积累既然引起劳动的大规模集中,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又加速资本的积聚,并且通过对小资本家的剥夺,通过对那些还有一点东西可供剥削的直接生产者的最后残余的剥夺,来加速资本的集中。”[7]269人类制造生产资料以及支配生产资料用途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工资关系上)是《资本论》的主题,所以,资本必须通过工人与劳动工具和财产所有权的脱离才能得到界定。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提供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丰富案例,工业革命催生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固定资本而非流动资本得以积累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固定设备成为新秩序的标志,厂房和机器能比仓库中的存货更好地衡量财富。正如马克思强调指出的:“固定资本的规模和固定资本生产在整个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财富发展的尺度。”[8]223-224机器大工业不仅迫使小农场主离开土地,还极大地破坏了乡村工业以及摧毁了殖民地的本土经济。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使工人无可挽回地失去了对生产工具的控制。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此,在总资本中可变部分所占的比重下降。结果就是,马克思揭示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得以确立:“……社会把它所支配的年劳动大部分用来生产生产资料……”[5]489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仅仅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论证而已。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会使生产资料工业中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高于生活资料产出的增长速度,而且会使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越来越明显。只有生产资料工业和生活资料工业能够同步扩张,均衡增长才能维持,但在马克思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9]56。

资本积累虽然增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但是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发过程所创造出来的大量财富却归少数人所有。可以肯定,由于这个根本性的内在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的解释,“与生产力发展并进的、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刺激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又不断地创造出人为的过剩人口。”[7]278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这便是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产业后备军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资本积累不是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持续增加吗?答案是机器化大工业导致的技术性失业,即资本积累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被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本替代劳动造成的工人大量失业而抵消殆尽。与此同时,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使资产阶级阵营也出现了分化:少数更富有和更强有力的资本家通过“剥削”他们的资本家同伴而取得了成功,他们把后者(被竞争淘汰的小资本家)驱赶到了无产阶级的行列中[10]。基于产业后备军理论,马克思是通过讨论工资率下降的两个机制来阐述工人阶级因相对贫困而导致消费不足的。一是“产业后备军”的加速增长通过劳动供给的恶性竞争使工资率下降的情况愈演愈烈;二是机器化大工业条件下的劳动专业化分工使工人丧失了多样化技能,再就业的困难进一步降低了工资率。众所周知,具有破坏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萧条是以工人阶级贫困化和周期性失业为显著标志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总结的,“投在生产上的资本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作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家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7]547-548在一个扩张的经济中,当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相等时,经济才能以稳定速度增长。然而过快的资本形成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致)虽然降低了利润率,但短期并没有影响资本积累的欲望和能力,结果必然是产出继续扩大。这样,生产的扩张并不自动地带来有效需求成比例的增长。从中我们还可以推断出,产业后备军与消费不足作为资本积累的结果,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减缓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根据上述论证,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周期思想主旨之一:资本主义积累和再生产的刀刃性质。这种解释依赖于下述两个命题:(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2)消费资料生产滞后增长。事实上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言,“所使用的机器的数量和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增加,但并不是和劳动生产力按相同的比例增加,也就是说,不是和这些机器提供的产品数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7]124-125本文认为,资本积累是马克思所称的资本家本性的核心。只有当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与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保持适当的平衡时,经济才能稳定增长,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这只是一种偶然,很难实现。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并不要求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绝对地,即年复一年地、不间断地高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社会生产的这两大部类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部类的片面增长都会破坏经济的正常发展[11]75。总而言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使得资本主义积累和再生产中的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如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刀刃性质”均衡增长条件一样难以实现,经济不稳定性增长的商业周期本质在此得到揭示和阐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