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热切需求,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能量,凝聚起国人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迈出了新步伐、达到了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一)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既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又切实重视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是三年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作出战略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30多项重点任务逐项分解,明确责任,从具体事情抓起,从重点人群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三年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地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年来,文化、科技、体育界等社会公众人物集中的领域开展“重品行 树形象 做榜样”活动,引导公众人物强化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为社会公众做出榜样;司法领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法律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的审理中体会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经编织起一张覆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教育和实践网络,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