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及“供给侧改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这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从国情出发,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共识,提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是在新的时代,以全球视野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贡献了中国理念。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国际关系的崭新思考,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精准扶贫
习近平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他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他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简言之,要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成为本年度热词。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还召开了“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扶贫会议名称从“全国”上升为“中央”,更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召开的首个中央会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扶贫开发,显然已经上升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新高度。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他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