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

四、推进协调发展,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一)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加快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

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发挥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涵盖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8个省辖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1小时”紧密圈和涵盖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建设郑州都市区。坚持实施郑州国际商都发展战略,加快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打造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动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联动,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强化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性经济、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增强辐射带动全省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支持周边城市与郑州都市区融合对接,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周边支撑中心的互促互进发展局面。

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坚持节点提升,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支持洛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推动开封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推动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高端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传统农区城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经济实力,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省际城市与外省毗邻地区提升合作发展水平,支持三门峡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

构建城镇产业发展轴带。坚持互动发展,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提速建设城际铁路网,以跨省通道和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紧密圈连通路段为重点,推动高速公路网内联外通,加快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强化中心城镇带动,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布局,发展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轴带发展支撑格局。加强各市城乡规划和功能对接,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综合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城镇、城中村常住人口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就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调动各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公租房货币化,创新棚户区改造方式,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升规划水平,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多规合一”,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提升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建设力度,优化发展城市交通,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水系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加快老城区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社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重点,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剩余劳动力富集地方靠近、特色优势产业向具备优势资源和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靠近。实施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推进扩能增效。推动省直管县(市)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城区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县城发展成为3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深化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市)建成地区副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区域经济新的战略支点。有重点地发展中心镇。推进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示范区城市功能区综合连片开发,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社会管理领域改革,建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区。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支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探索实践。

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服务农产品、特色产品就地加工和农民就近就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形势,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提升工程。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垃圾处理。全面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化文明河南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原”。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及覆盖、均等化。结合农村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原智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普及等“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打造根亲文化等品牌。创新“中原文化丝路行”等活动载体,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提升传播能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依法建网、依法管网、依法用网,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优化网络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