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因此,应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设立专门扶贫机构,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成效举世瞩目。同时也应看到,一些贫困地区过度依赖外力,将扶贫看作是一项福利,理解为给钱给物,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很容易反弹。作为扶贫的主导力量,政府既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又要大力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发挥市场作用,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我国很多地方的贫困属于条件性贫困,即由生产生活条件困难造成的贫困。对于个体贫困,可以通过帮扶较快改变其贫困状况,但这种改变更多的是济困;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普遍贫困,更重要的是改变造成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现代社会,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发挥资源效益的基础性力量。从总体上看,距市场愈近的地方距贫困愈远。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可以说就是在寻找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让劳动力实现更大价值。贫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农村、山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距离市场较远,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富饶的贫困”。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可以迅速缩短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产品的销路,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促进不少地方实现了自我脱贫。湖北省巴东县地处鄂西大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村信息赶集”等活动,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大大加快了脱贫步伐。

改善基层治理,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贫困是一种可逆状态。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强化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外力一旦改变,很快就会返贫。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找准路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才能做好,进而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一是选好带头人,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愈是贫困的地方,人才外流愈严重,优秀基层干部愈少。对此,除了外派干部,还需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各方面人才,选好头羊、用好干部。二是寻求最佳治理支点,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与城市贫困个体化不同,农村贫困往往表现为群体化贫困,即因同样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的整体贫困。这就需要通过完善基层治理,激活群体的力量来共同脱贫。地处粤北山区的广东省清远市,通过推行“三个重心下移”,将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下移到村民小组和自然村,激发了农村的内在活力,大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