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授治学是大学变革的必然趋势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大学领导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甚至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历史产物,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特征就是主要靠行政指令办事,而非依法办事。从根本上说,这种主要靠行政指令办事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主要靠行政指令办事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不过,在认识上我们有必要明确,即便是在这样的旧体制里,即便是在行政化的管理下,大学的实际发展也是靠教授治学推动的,只不过受体制的限制,大学靠行政权力管理学术,教授治学并未制度化而已。
从大学管理的核心看。大凡学校,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具体管理者是谁人,大学管理的核心永远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离开了教学和学术研究,大学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这正是为什么在行政化办学环境里中国的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依然发展的根本原因。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行政化的束缚,那么我国的大学教学和学术可能会发展得更快。如今,正是我们考虑如何让大学的教学和学术发展得更快的时候了,因为教育改革和大学改革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也就是说,从改革路径、目标和制度建设诸多方面,我们已经有条件实现教授治学了。
既然如此,大学校级领导不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动退出学术事务,也就同时有了条件。
从改革深化方向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在1985年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教育体制改革受制于其他有关方面改革的滞后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不过,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要求,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大学办学体制的改革也在加快。我们已经看到,大学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正在走向深化,高校去行政化,党务和政务分离,政务和学术事务分离,诸多大学的章程已经被批准,用大学章程为大学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奠基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授治学也将得到学术制度的保障。可以断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随着大学改革的深化,大学行政权力退出学术治理范畴是迟早的事情,而且越早退出越有利于大学走向现代办学之路,越有利于释放大学学术的活力,促进大学学术的繁荣。
从这个角度说,大学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时机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改革深化、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分离条件成熟。
从学术发展规律看。与大学行政事务不同,任何学术研究活动都具有专业性、专门性、周期性、渐进性和创造性,而学术创新更是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只有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学术的教授和专家才有学术方面的发言权,也只有他们的专业造诣才能带动大学学术的发展,只有他们的学术贡献才能提升大学的社会形象,并对创造一流大学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在国内和国外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学术研究的专有属性和自身的特殊规律,已经为更多的大学领导所认识和理解,很多大学领导也在努力坚持改革,自觉退出学术事务。从近年来的改革看,大学领导退出学术事务的趋势在加快。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看。目前,较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制度。而这样的制度,恰恰是大学领导要努力建设和维护的核心目标,因为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离开了学者主体和学者的学术活动,大学就会失去灵魂,也就没有所谓的大学。大学是学问家研究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更是大学问家所在的地方。一所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是少了学问家和大学问家的,也就是说,教授团队才是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因此,大学必然是招揽学问家的地方,只有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了撑起大学科学研究实力和精神的大师,大学才有能力走向一流。
从目前改革的关键问题看。最为关键的还是以大学校长为首的大学行政班子如何依法实践大学章程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大学校长带头破除自身抱着行政级别不放的落后的理念。大学变革的时代需要大学校长积极主动离开学术管理事务,主动把学术的事务交给教授们去处理,自己专心研究大学教育规律,努力做专业教育家而不是做官员。
总之,大学改革的进程表明,大学领导只有带头实践学术之上的理念,主动退出学术委员会,才能推动大学走向更深层次的变革。说到底,大学领导要依法办学,就要去行政化,就要按照大学章程重建大学办学机制,只有依照章程办学,理顺机制,才会促进大学彻底离开行政化的束缚,进而依法依章保障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最终推动学术走向繁荣。一句话,推进教授治学是大学变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而且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中,大学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也是必然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