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招解决村官“下村难”

三大招解决村官“下村难”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村级特设岗位,目的是培养接地气,懂实情的优秀干部人才和创新创业能手。然而,正如普通大众茶余饭后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样,即便是大学生村官,也在工作上遭遇了诸多“尴尬”,其中最大的“尴尬”就是“下村难”。

笔者有一位朋友A,是2015年刚招录的村官,A跟我讲述了他的“下村难”:刚到服务地所在镇报到,就被无期限地“借调”了下来,距今工作已近半年,竟从未下村一天!省上为确保村官能下村,采取了随机电话核实的方式,结果当地在电话核实的前几天就一一“关照”各位村官,这样的核实结果好与坏,实与虚,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有的人会片面地认为:让你留在镇上积累“人脉”,这样岂不更好?但A提到,本次新招录的村官有许多都是带着满腔抱负来的,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仅仅因为是一名志愿者,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如此而已,没曾想却遭遇如此的“尴尬”,从来没下村却变成了纸上、口头上的“已下村”,这样的“被下村”就是“下村难”的症结所在,因为给上级政府留下了“已下村”的表象!

笔者针对此种现象提出了三大招,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症下药。

第一招:以“了解”证“真实”

省级部门的随机电话核实的弊端在于,电话那头的人说的是不是真心话?这点无从核实,笔者认为,干一行则精一行,则了解一行,如果村官没有下村一天,要说十分了解村情、民情就根本不可能,反之,对于村上有哪些人,大致居住在哪里,哪些人从事什么行业,哪些村民互相之间关系密切,哪些彼此之间有矛盾,哪些家庭困难,因何困难等等问题,村官能够对答如流,这样的村官就至少在村上待过,服务过。

第二招:定“民意”为“准绳”

针对第一招,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简单,背一背不就完了吗?那么好,我们还可以引入“民意”,变传统的“乡镇考察”为“民意考察”,人民满意才是真的满意,我们党和政府,做的任何一件事,无不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村官也不例外,如果B村的村民对分到本村的村官一无所知,这就是对村官“未下村”的最好佐证。相反,如果常住村民都知道本村来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并为本村办了那些实事,质朴的村民就会给予最真诚的感谢,而这感谢便是村官已下村的最好佐证。

第三招:变“指派”为“直辖”

村官之所以有苦不敢言,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服务地所在乡镇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村官的未来,没有人会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同样,乡镇也深谙此道,才会在政策下“走过场”,“做文章”, 笔者的建议是将村官变为省、市一级直辖,村官原待遇不变,只是在服务地工作,但只对省、市一级负责,可以考虑保留乡镇一级的评价权限,但只是很小的权重,更大的权重放到村级,将村民的满意度,村民的评价作为更大权重的考核指标,如此,解决了村官的后顾之忧,有苦而不敢言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希望上述的三大招能够帮助解决村官的后顾之忧,可以为释放村官的创新、创业热情增添绵薄之力。笔者真诚希望村官能够帮忙改善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并用自己的学识和努力推动我国农村法治富裕和谐的车轮向前驶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