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广告招商应慎重选择(2)

火车票广告招商应慎重选择(2)

火车票打广告,旅客应是受益者

广告有着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它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已从消费推荐演变成了信息获知的重要方式。在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喋喋不休地硬套赞助商的名头,看贺岁片能会被植入式广告逗得忍俊不禁,就连打开手机APP首先迎接你的,也肯定是时长若干秒的广告。不管你接受与否,反感也罢,广告,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广告会主动性地去寻找它认为优质的合作伙伴。作为每年能够产生数十亿人次流动量的铁路客运来说,不啻为一个可以深耕细作的资源型富矿。而铁路企业在保证火车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广告业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主经营行为,也是铁路企业加快走向市场的具体体现。

火车票大小也就是方寸之间,但背后庞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却是商家所最为看重的。而在市场对资源起到决定配置性作用的语境里,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在火车票上打广告这个商业动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在这里需要首先明确的是,旅客是铁路运输的主要被服务对象。他们对于火车票广告的感知度,应该被充分考虑进去。

譬如,铁路部门在对火车票广告招商和内容定制方面,是否应该考虑到和出行、住宿、饮食等息息相关的产业进行互动?毕竟,很多旅客通过坐火车到达另一个陌生城市之后,还需要通过当地114电话查询等业务来完成各种服务的延伸。而如果火车票上面能够承载起出行、住宿、饮食等具有价值的广告内容,其实也就是提前对旅客进行信息对称,会让旅客省掉一些信息的中间环节。当然,这个前提是投放广告的商家其本身应具有“被推荐”的真实水准。

此外,火车票对公益广告能否保留一定篇幅,这也是铁路部门所应该考虑到的。毕竟,作为全国性的运输企业,在进行社会正能量、运输安全等普及和宣传方面,是具有先天优势的。这个举措,也会打破人们对于广告上“唯利是图”的功利化认识,更能直接加深对铁路的认同度。

再有,在火车票上登广告,这部分收益也应该用于铁路软件上的服务提升,以及硬件上的设施改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种“体内循环”,是推动铁路发展的良性因素,也是让旅客拥有获得感的直接方式。

火车票做广告应追求更多社会认可

提及“广告火车票”,有人说是“利用公共资源谋利”。讲理想也要讲现实,应该看到,铁路部门也有沉重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消息称,中铁总的负债率达到66%。没有经营的有效改善,惠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且,市场经济时代,广告无处不在。早在火车票之前,广告已在登机牌上现身;而在列车车厢内,也早有广告的身影。作为市场化主体,铁路部门在火车票上做文章,其来有自,自无不可。

当然,铁路部门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车票也不是普通的广告载体。目前,在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罗斯等欧美国家,火车票上均无广告。原因主要是考虑到便民性。当然,国外没有先例并不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理由,凡事只踩着别人的脚印,那就是因循守旧了。但是,这些广告业充分发达的国家,他们十分重视旅客的感受,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火车票就那么大,方寸之间确保平衡,既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良心活”。

目前,铁路部门起码可以做三方面的努力。其一,确保车票功能不受影响。去年7月“广告火车票”试行,曾有声音质疑“到站时间”被挤掉了。在有限空间内,保留重要信息,防止旅客出现阅读障碍,这是起码的要求。其二,确保广告内容积极健康。“广告火车票”不能什么广告都登,必须精心遴选广告内容,杜绝虚假、庸俗广告。其三,确保广告红利与民共享。“广告火车票”不能只有商业广告,可以适量刊登一些公益广告和服务信息。去年,在北京西站至三亚的z201次列车车票的广告位置,曾出现“温馨提示”、“敬请关注天气预报”等信息,这就值得肯定。

这样的惠民,只是票面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惠民,应该是铁路部门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公众看到前进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成果。要通过有说服力的行动,证明自己推出“广告火车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铁路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旅客。这些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能说没有努力,但起码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如果铁路部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不仅是“广告火车票”,更多的市场化举措,想必都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可。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