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精神力量(2)

摆脱贫困的精神力量(2)

——学习习近平《摆脱贫困》

自强骨气

比物质贫困更糟糕的是“贫穷志短”,缺乏改变的欲望和信心。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关键是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不能寄希望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自力更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精气神足了,摆脱贫困的步伐更加坚定。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成为宁德“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由此,新的一整套宁德脱贫的思路渐渐清晰。“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自强骨气,成为精神脱贫的闽东风格。

坚韧品质

谋定后动,行且坚毅。“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时说道,“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无论是在闽东,还是在福州,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浙江,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习近平始终强调扶贫工作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苦干实干求发展。“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这种坚韧为全国党员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树立了一个榜样。与过去相比,今天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成效更慢,不是一阵子冲锋就能拿下,更需要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更需要这支队伍具有久久为功的坚韧品质。“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