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一段,则更加浩浩荡荡、波澜壮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讨文艺问题的时间最为长久,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著述和言论甚为丰富,不但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其理论更带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文艺运动的经验总结的特点。可以说,毛泽东文艺思想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其问题之复杂,斗争之激烈,花费精力之巨大,取得成绩之辉煌,在20世纪人类文艺思想史上实属罕见。
鲜明的唯物史观品格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11页)它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也是观察文艺现象的科学的哲学基础。关于文艺的唯物史观,虽然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也有论及,但毛泽东论述得最为系统和深刻。毛泽东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关系的论述,对文艺价值系统的论述,对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问题的论述,尤其是对作家、艺术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77页)的论述,构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框架,具有明显的开拓性。能否实践文艺的唯物史观,关系着文艺的性质、文艺创作的源泉,关系着文艺家主观世界的改造。可以说,这是毛泽东为革命文艺事业找到的一条生命线,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思想的新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文艺思想才在中国的思想界和文艺界代表了先进文艺理论的前进方向。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文艺思想的优良传统。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人们的文艺实践也在发展,文艺理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随着实践的进展,继续进行文艺理论上的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永葆生机的关键。在邓小平同志所作的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在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文联六次作协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种真诚的努力。
文艺本身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化,文艺生产体制本身也在不断地变革。原来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套用到今天的文艺生活现实中来,时常会显得隔膜。但是,新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文艺思想失去了理论阐释的空间,恰恰相反,它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有了更强的现实感。这是由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邃内涵和突出的实践品格决定的。毛泽东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同上,第853页)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毛泽东文艺思想同样面临发展与创新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就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七一”讲话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也强调必须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这对我们当前的文艺理论建设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胡锦涛同志谈到“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这一论断,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而且给了我们判别和观察文艺问题和其他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同一个社会或一个政权一样,人心向背,同样是决定文艺事业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文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个方向,创作才不至于“由于对当代一切伟大的历史浪潮所产生的庸人的恐惧心理而牺牲了自己有时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57页)才不至于被艺术上和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折衷主义、虚无主义所淹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则,是不会抛弃历史上的人民性美学传统、不会以各种名义剥夺人民的审美话语权的,也不会用物欲和诱饵去鼓励和怂恿作家、艺术家拜倒在金钱之下,更不会善恶不辨、美丑颠倒地用文艺形式歪曲事实、编造历史。
由此看来,当前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中是存在一些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文艺创作与接受主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毛泽东一再强调的“为什么人的问题”。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把它归为文艺“如何去服务”的范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