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实意义(3)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实意义(3)

“三贴近”:新时代的呼唤

当“为什么人”的问题明确之后,解决理论的有效性和现实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我们党文艺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最近党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反复强调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精神,可以看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看作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艺“如何去服务”问题的新答案。当年,毛泽东提出: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是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不懂”,那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今天的“三贴近”原则,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同时又立足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际,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广内涵。

文艺上迫切需要贯彻“三贴近”,这是现实的要求,时代的呼唤,理论的深化。

从文艺上来讲,“贴近实际”,就是要贴近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贴近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是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文艺创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就是要求我们的文艺创作贴近群众的实际接受能力,形成与现阶段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观念,不能盲目地超越现实,也不能迎合某些时尚,落后于急速发展的现实。

“贴近生活”,则是指文艺家“艺术要上去,生活要下去”,要风雨同舟地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这种“贴近”,是一种融入、一种汲取、一种服务、一种引导。它表明文艺创作要始终把视点对准真实的生活,关注那些朴素平凡的细节,聚焦那些丰富多彩的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提炼生动的人和事,使创作更加入情入理,更加洋溢着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

“贴近群众”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它重点强调的是文艺家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反映群众疾苦,体现群众意愿。民众关注的东西,文艺家和理论家要格外关注。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和精神生命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成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代言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至理名言,也应成为文艺创作和理论阐释在内容、方法、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上的座右铭。

我们正处在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我们有责任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下去,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让毛泽东文艺思想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