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干部档案,走好从严治党第一步
干部人事档案就如每个人固有的出生证明一样,是反映干部个人情况的真实记录,客观性、准确性是绝对不容变更的,但现存在干部档案中的各种“猫腻”可真不少。比如,从这次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的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又如,轰动一时的“骗官书记”王亚丽,个人档案中除了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中90多枚公章,竟有三分之一以上涉嫌造假。
干部人事档案是行政体制内组织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如内容信息造假,致使档案失真,不能客观反映干部正确成长历程,那再从档案的角度去了解、筛查干部就失去了实际效力,提拔也只能变成走过场的形式。此外,个人信息真实有效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信条,档案信息造假本身就代表官员在个人诚信上存有污点,那这样的人基本信念就存在问题,你还怎能指望他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有多么正大光明、无私奉献。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上到下吹响了从严治党的号角。从严治党的核心就是要从严治吏,组织部门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行为“举牌”、“亮剑”,折射了中央整顿干部队伍、重肃党风政风的坚强决心,值得公众喝彩,更为全面践行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希望相关地区和部门以本次专项整顿为契机、为发端,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并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力求从源头上遏制存在于干部档案中的各种猫腻。
干部档案审核要“严实”打底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的当下,干部档案的审核也越发关键重要。
不可否认,在一些单位干部档案造假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修改出生日期,增删履历、丰富经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有的虚构伪造身份,学历造假,混进公务员队伍,谋求一官半职;有的人心存侥幸,改小年龄,延期退休,打歪主意,做着“作威作福”的白日梦。其实这并不奇怪,在官场仕途中,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稍低、学历偏高的人无疑具有先天优势,继而更容易为仕途上升增加权重。这无疑让“别有用心”的官员打起了“改档案”的歪脑筋。凡此种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谋位子、图帽子、挣面子,归根到底是对党纪国法的蔑视,对党不忠不诚的表现。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干部档案是记载干部基本信息、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地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如果档案造假不根除,不仅影响选拔任用干部的优劣,更影响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会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此次,在整治干部档案造假的攻坚战中,中组部主动亮剑,严防死守,初战告捷,起到了警示和震慑作用,增强了规矩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了如实填报个人信息的自觉性。但专项治理绝非一劳永逸,要让档案中“李鬼”(特指故意冒充他人、混淆视听的人)无所遁形。一方面,各级组织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增强使命感,干部档案审核要“严实”打底,当好 “守门员”,严把档案材料“入口关”,坚持“逢假必查”,对干部档案造假一律实行“零容忍”,既对造假者严肃处理,又追究档案管理者以及授意或参与篡改、造假的相关人员的责任,让造假者无处藏身,让试图造假者望而却步,让干部档案造假者成“过街老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公开党员干部的个人档案并最大限度地公开其他相关档案信息,接受群众监督,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和查询的透明化、制度化。其实,从治本的角度上来看,除了强化日常干部档案管理及定期进行档案审核外,干部档案管理制度也应探索实施数据化管理,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改变人事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扩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开化,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规范干部档案,整治档案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组织部门要讲认真、抓关键、重实效,一以贯之地坚持“严”字当头,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真正树立起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权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