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底蕴(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底蕴(2)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发展中轴线原理。他指出:“我们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你画出曲线的中轴线,你就会发现,你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这条中轴线就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更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反映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切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例如,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大举措。创新发展主要是指培育发展新动力,扩展发展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新体制。协调发展,主要是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共生,建设主体功能区,加大环保治理。开放发展,主要是实施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共享发展,主要是发展为了增加人民福利。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邓小平说过:“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础上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所谓中国实际是个多层次、多视角的概念。从中华民族历史看,中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从中国近代历史看,中国有反抗侵略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经验。从现实国情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丰富经验,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国际上也面临着诸多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正是从中国的历史的现实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大政方针和各项切实可行的举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