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

加强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

所谓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就是根据地缘战略环境、面临安全威胁和我军战略任务,将军力预先部署于可能威胁方向、国家核心利益聚集地区以及决定军事力量打赢的关键节点而采取的战略行动。它着眼于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是统筹地理空间、新型安全领域以及海外利益攸关区于一体、以能力为核心的力量配置,重在展示战略指导重心前移的进取精神和表达战略诉求、平衡战略布势,强化前沿威慑与实战准备,达成遏制威胁、管控危机、打赢战争之目的。

坚持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是贯彻积极防御战略、加强战略运筹的实际行动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是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性、支撑性部分。对力量如何进行“排兵布阵”,是战略运筹与管理的重要形式,体现军事战略要求。美军的全球战略历来强调战略预置,它的预置方式分为物理空间与认知空间两种方式,通过三大途径实现:一是在世界各地驻军实现前沿部署,建立固定的战略支点、构建战略支援区域,达成战略快速反应的目的,这是美军战略预置的主要方式。二是通过以航母为主体的“移动国土”直接到达任务区域,达成移动式战略存在,这是美军战略预置的重要方式。三是针对战略对手而建构的威慑形象认知预置,通过演习、实战等将“世界第一”的形象“预置”到被威慑对象认知中。这充分证明,无论军事技术多么发达、军事能力多么强大,进行力量的战略预置永远是重要选择。

从我军军事战略看,力量怎么布势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军积极防御战略在各个时期侧重点不同,但共性之处就是战略总体特质是属于内敛型的,战略管理能力不足、主动进取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军军事战略的僵化狭隘理解。潜意识里把军事力量战略预置看成是对外军事扩张与挑衅,缺乏政策合法性与行动合理性。其实,无论中国怎么做,“军事威胁论”永远是某些国家的攻击借口。坚持和平发展并不排斥积极进取的军事战略,军事力量布局调整在战略态势营造上同样具有威慑战争、维护和平的价值,甚至有时为了和平不得不靠打一场仗。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一举扭转了我在东海的战略被动态势,以维护我海洋权益、制止日本军事冒险为基本条件,保持了更高层级上的“和平”状态,这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二是对物理空间的主权属性与其支持作战的自然属性产生认知混乱。最突出问题是以空间的主权属性干扰其作为军事行动承载的自然属性。如,重视土地的主权属性,淡化其作为陆地的军事行为支撑功能,使得军事活动过度受到国家政治、外交政策等大环境因素挤压与制约,轻视陆地在支持军事活动的自然属性价值,最终过度强化军事力量预置的政治考量而束缚了军事价值考量,或者说过多抉择了政治而忽略了军事,影响了军事战略布势、军队打仗能力塑造。再如,当前军队重点研究是如何打赢的问题,而对思考以什么样方式结束战争、如何搞好后续军事占领和领土控制则考虑不多,即处理“打”与“收”的平衡不够,这其中既关涉政治与军事的辩证关系,也含有对领土的政治属性与军事属性的把握问题。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军事的观点,合理抉择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内在平衡性,充分发挥军事的能动性。三是对力量预置主体的机械性认定。“大陆军”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了我们思考力量预置时鲜明的“陆地思维”,先入为主把陆军作为预置主体,而陆军的配置一般需要具有确定性领土主权保障的陆地来实现,尤其是海外力量预置更需要用谈、租甚至利益交换方式来确保供给,而这些单靠军种甚至军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

其实,军事力量的战略预置,主要是发挥以“点”控“线”、联“线”成“面”的军事辐射、链接功能,它应贯彻人民战争思想、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加强国际安全合作观念,坚持全局统筹、分区负责与关注太空、网络等新型安全领域威胁相结合的战略布势。具体说,在主体上综合陆海空天网等军事力量和预备力量,在类型上涵盖常态化军事存在、动态性战略预置以及民用保障支点的固定布势,任务上既考虑担负前沿存在与威慑又要履行抢险救援等国际道义责任,目的在于既强化整体军事力量的综合布势又传播国家和军队正面形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