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生态维度(2)

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生态维度(2)

“人的解放”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所谓“人的解放”,其核心要点有三:一是将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将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将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且已经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倒逼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将人的解放与生态思想对立起来的看法不乏支持者。“人的解放”的理论主张就长期成为绿色左派攻击的对象,被视为马克思不尊重自然、非生态,甚至是“反生态”的证据。

这种将人的解放与生态思想对立起来的看法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致力的人类解放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分层次的。其中,最急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解放”,是将人类从饥饿、贫穷中解放出来。而解决生存问题,则不可能不与自然发生关系,即不可能不首先要摆脱自然对人的奴役。按照马克思晚年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著名“三形态”理论,这既存在于以人与人之间狭隘的、严重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第一阶段,也存在于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阶段。正因为如此,《共产党宣言》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整个大陆的开垦”等予以了“赞扬”。但应该看到的是,对于“自然力的征服”的赞扬,并不意味着一种“机械的普罗米修斯主义”,更不能等同于无视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而是与培根的“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相吻合的;而对于“整个大陆的开垦”的庆贺,也主要是由于“饥荒这个马尔萨斯的幽灵,已经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被资产阶级生产推后了”。可见,那种无视“人的解放”提出的现实背景,进而将摆脱自然奴役与非生态等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对于那种认为“人的解放”旨在将人类从旧社会关系等束缚下解放出来,因而注定与生态问题根本无关的看法,同样需要作进一步澄清。毋庸置疑,所谓将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主要是指使人们摆脱旧生产关系固有的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然而,马克思对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批判,同时也包含对其剥削、奴役自然的批判于其中。具体说来,他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通常是与揭露它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使人们陷入苦难等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私有制度与自然的敌对不只发生在农业和大地产领域,而是同时也发生在大城市当中,并由此造成了大城市中发现的普遍性污染问题。在这里,“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应该说,这既是马克思对当时工人生存条件与悲惨处境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同情,更是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之种种罪行的严厉讨伐,而其鲜明的生态意识与深刻的生态思想已包含其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