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须重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

供给侧改革,须重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

导读

去年11月,“供给侧改革”一词因被中央密集提及而进入公众视野时,显得颇为“高冷”。

现在,它早已成为一个高频热词,但人们还想了解得更多更透a。

因为供给侧改革反映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新思路,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将对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挥巨大作用。

如何站在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廓清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源起、重点、抓手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本报邀约,蜚声中外的中南大学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为您一一解读。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质量和效率。

纵观现有推进供给侧改革路径,大多局限于给定的技术经济范式,而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鲜有关注。事实上,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体系,为我国从根本上打破“产能扩张-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产能再扩张”的恶性循环带来了重要机遇。

1、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必然产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和化工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涌现出以原材料、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部门的新兴产业,推动全球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形成以流水线为代表的生产组织方式,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

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产能过剩的必然性:首先,这一轮产业革命中涌现的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质,具体表现为产能扩张冲动,这是产能过剩形成的微观基础;其次,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专用性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面临高昂退出成本,难以灵活调整生产;再次,流水线生产方式必须以配件和产品的标准化为前提,限制了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的能力;最后,大规模生产方式培育了大规模消费主义,消费者被动消费标准化产品,限制了市场的拓展深化,不利于产能有效利用。

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经验是,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工业化模式,并转移过剩产能。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仍服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基本规律。其中,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造船等产业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产物;而风电设备、光伏等虽是新兴产业,但产能过剩多集中于铸造、装备制造等环节,仍具有明显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技术经济特征。

因此,必须明确,解决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本思路不是放缓工业化进程,也不能重蹈部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覆辙,而是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在更高阶段工业化进程中加以解决。初现端倪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是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其智能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特质将从生产体系、生产组织方式和需求模式等方面扬弃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技术经济范式,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