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型生产系统正在塑造灵活高效的供给体系
这种塑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生产系统,将大幅削减企业的调整成本,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重构生产系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快速调试及制造,具有突出的兼容性、灵活性及大规模生产能力,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例如,德国大众汽车正在制定的“模块化横向矩阵”,可实现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所有型号汽车,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调整车型和产能。
第二,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降低企业对规模经济的依赖。可重构生产系统使大规模定制具备经济可行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取代规模经济成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主流竞争策略。这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整个供给体系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微观层面阻止产能过剩的形成。
第三,自动化转向智能化,赋予供给体系前所未有的快速响应与灵活调整能力,且有助于全生命周期化解产能过剩。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数据”闭环将驱动生产系统智能化。例如,德国“工业4.0”计划在制造装备、原材料、零部件及生产设施上广泛植入智能终端,借助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实现终端间的实时信息交换、实时行动触发和实时智能控制,达到对制造设备、零部件和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个性化、人性化管理。智能制造体系有助于对产能形成、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和治理。
第四,工厂制造转向社会化制造,产能呈现分散化趋势。飞跃发展的信息技术将大量物质流数字化为信息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企业主导生产和创新的传统模式面临转型,从而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碎片化和社会化制造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出现专门为网络设计者及其用户提供制造、产销服务的社区工厂;社交网络上出现了由个体组成的“虚拟工厂”,可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筛选和完善,“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正在逐渐形成。这有利于向全社会疏散产能,有效防范产能集中、过剩风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