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为积极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框架下加速新型制造技术的突破和示范性应用,德国全面推进“工业4.0”计划,日本回归产业政策传统并鼓励企业采用新型制造装备。我国也应主动把握机遇、加紧战略布局,一方面形成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战略。新型生产体系是对既有系统的“创造性毁灭”,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必须从在既定生产体系内以技术改造为手段、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导向,转向整个生产体系的重构。新型生产体系依赖于新型制造技术(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等)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我们应加快部署在长期发展规划框架下有计划地推行新型生产制造系统。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战略优势,率先收获生产体系转变红利。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美国抓住制造业生产体系转换机遇、成功赶超英国的经验表明,新型生产体系的拓展与国内市场的启动升级必须同步进行。对赶超型国家而言,依托国内市场优势率先收获技术革命成果比前沿技术突破更为重要,我国推行新型生产体系同样须立足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德国“领先市场战略”和日本立足社会需求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口,尤其值得借鉴。此外,依托市场需求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助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
第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型生产体系成长。历次工业革命均伴随基础设施升级,以更好服务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同于以往历次产业变革依托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将更为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工业信息的计算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新型战略性资产。我国应通过建立国家高效能运算研发中心和高效能运算服务中心,加快高效能运算前沿技术突破,注重高效能运算的商业应用和公共服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支持。
第四,明确“以我为主,逐步推进”的新型生产系统发展方针。实施新工业革命、发展新型生产系统,过去“点对点”引进、消化、吸收的产业创新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舆论引导上,须突出我国迎接新工业革命、发展新型生产系统必须立足于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积累的能力和优势,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需求动态变化,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的新工业革命与发展新型生产系统的实现路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