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坚持问题导向

治国理政坚持问题导向

摘要: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与风险同在,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强化战略思维,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强化历史思维,洞察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脉络;强化辩证思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强化创新思维: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强化底线思维,凡事从最难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强化精准思维,精准谋划、精准着力、精准见效。

治国理政必须运用治国方法、理政艺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其中的是治国理政方法论,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保证了治国方略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问题导向是客观导向。“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问题不是来自于虚构臆想,问题存在于客观实际之中,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因为他面对人民生活的贫困,深切感受到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因而毅然决然带领党和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从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导向开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问题导向是矛盾导向。客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反映客观实际的本质,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因此,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进一步说,问题也是矛盾的声音。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问题导向是求是导向。毛泽东同志指出:“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提出问题是为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就是探索规律。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政界、军界、学界、民间都在反思这场战争,解读中国军队惨遭失败的原因,意在思考当今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强大军队、确保战争制胜的规律。

问题导向是实践导向。提出问题、发现规律还不是最终目的,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就要用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变世界。我们党作为一个大党、长期执政的党,怎样防止出现“霸王别姬”,不被历史淘汰、不被人民抛弃,是一个重大而尖锐的问题。十八大之后,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正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实践变革的结果。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