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任由“留守儿童”的眼泪飞

不能再任由“留守儿童”的眼泪飞

大年初九了,许多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开始陆续返城,在成都邛崃临济镇瑞林村,40岁的植大姐今天也要回成都上班了,7岁多的儿子峰峰吵着要一起,爷爷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峰峰一直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2月16日《华西都市报》)

相信这样的场景不在少数,无数留守儿童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哭嚎着挽留过父母的脚步,而身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更曾切身经历过年年一度的“伤情别离”,这正是我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关系的缩影,也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2075.42万,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承受者之一。他们是最值得关注和关爱的对象,也是家庭温暖难以照拂的地方,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悲欢离合更构成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体系。这名7岁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伤心别离,看似个别却不是个别,看似单个家庭却代表广大留守儿童家庭现状。

留守问题最关键的是伤害。一者,伤害的是留守儿童的身心。父母不再身边,缺少亲情关爱,很难健康成长,这早被实践所证实。某种意义上,与父母长期隔离,比肉体的折磨和伤害更大,留守和“留守岁月”留给广大留守儿童的可能是一生难以磨灭的创伤。

二者,留守儿童更容易发生各类负面问题。一项调查显示,2006~2015年10年间,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主要包括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2010年之后,我国社会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仅2010~2015年间就出现了206起,占统计总量的86.19%,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类型来看,在10年间239起事件中,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共83起,占总数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舆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伤害及杀戮21起。从中不难得出“留守儿童”更易受到外部伤害的事实。

三者,在一个2000多万的留守儿童群体现实之下,不可能不对社会整体和未来造成影响。这些被“创伤”着长大的儿童,可能的“负面心理”和“负面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肌体的健康与否,留守儿童们成长为社会上的人,一旦无法正常适应社会,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将不仅是一代两代人。

因此,我们有责任高度关注这一现象,不应该再任由广大“留守儿童”年复一年的“眼泪飞”。以政策和制度的温暖让他们获得原本应该正常获得的亲情,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们一样健康快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让他们尽可能的结束“留守”回到父母身边,在受教育上尽可能让他们享受“同城待遇”,尽可能减轻留守儿童父母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有尊严、有幸福,同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这并非不可作为,也并非不可实现。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也不能逃避这种法律责任。”《意见》又明确提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这为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留守,留守儿童无人监护问题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证。另外,各地纷纷出台针对性措施,对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留守现象”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保障,让留守儿童尽可能多一个温暖的“家”。就譬如在云南省一些地方,就设立了以妇联等群众组织为主体的“社区(乡村)爱心网”,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介入,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在国内多地开始探索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问题必将成为历史,但对前景抱以美好愿景时不应忽视解决“留守现状”的紧迫性。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切实行动起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从一个个处于社会末端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开始解决。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