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离国力世情的思潮埋下的隐患(3)

一种脱离国力世情的思潮埋下的隐患(3)

——冷静看待从欧美到拉美的“过度福利化”现象

为什么出现了模仿高福利模式,讨好民众最终却损害了民众福利?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实行“高福利”制度,一方面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拥有富足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北欧一些国家历史上未受战乱破坏,资源丰富且人口不多。即使如此,社会福利的巨大支出,也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样让其手忙脚乱。可以说,这种模式是特定条件使然,并不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范例。别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复制,即使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难行通。东施效颦,只能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灾难,拉美国家的生搬硬套就是沉重的教训。

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国家为摆脱发展困境,获取人心支持,选择了“福利赶超”模式,全盘追随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盲目地照搬欧洲的福利国家模式,但远无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这就为制度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埋下了隐患。

为支撑福利制度的运转,拉美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地产制,经济命脉和政治生活仍然控制在少数家族和利益集团手中。为早日建成“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以“举债”为动力,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高举债、高投入、重增长、轻发展,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拉美国家的福利赶超,没有根本解决所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现实状况的恶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而且还制约了经济持续增长,被称为滞留“中等收入陷阱”时间最长的地区。

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是根据自身的历史和国情而确立的发展模式。尽管发挥了许多作用,但难以克服自身痼疾,所遭批判之声日隆。如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不但不利于福利制度的良性发展,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忽略改善收入分配的可持续发展,对民众、对社会、对政府本身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国力实际,循序渐进地解决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避免落入“举债谋福利”的陷阱。这既是从中国民生道路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也是从拉美国家失败教训中获得的重要启迪。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