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爱为孩子的梦想护航 她古稀之年仍坚守讲台
凡是在杨钝学校读过书的孩子都说:“杨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我们在学校就和在家里一样幸福。”在学生心中,她是位贴心的老师,更是位慈爱的妈妈。杨钝的女儿刘燕说:“我和弟弟从小就和学校里的聋哑儿童一起生活,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的饭菜里有肉,我就用勺子往自己的饭碗里多盛了几片肉,恰巧被妈妈看到了,当时她并没有当着所有学生的面训斥我,但是那顿饭她一口也没吃,她这是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教育我。我心疼妈妈,同时我也明白我吃的肉多了,其他学生吃的肉就少了。”
满鬓含霜的杨钝在帮学生扎辫子、戴助听器。图片来源:榆林文明网
满鬓含霜的杨钝在帮学生扎辫子、戴助听器。
曾经有一位姓朱的学生刚到学校时,因为自身的原因,心理上有些扭曲,很难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为了发泄情绪,他把杨钝家人的衣服都剪破了。杨钝看到这种情况,没有生气,反倒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钝细心引导这名学生,让他尽快熟悉学校里的学生和生活起居方式,手把手教他认识数字,千百遍地重复着每一个简单的词语。在杨钝的耐心引导下,这名学生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融入了学校大家庭。
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家庭。有一个聋哑学生小杜,因父母离异,他从内心深处痛恨自己的父亲。在校期间,小杜离校出走三次,前两次在杨钝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将他找了回来。第三次出走时,小杜也只有14岁,年少的他偷偷到了上海,这可急坏了亲如妈妈的杨钝。她发动家人和亲戚,坐火车、赶飞机,上包头、下广州,找了好多省份都没有找到小杜。三个月后,有好心人给杨钝打电话,他说在上海看到一个孩子很像小杜。杨钝立即和家人飞到上海,在上海警方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小杜。如今小杜已经长大,也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每每回想起来,他都会说:“在杨老师身边,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故事不胜枚举。
现在,70岁的杨钝依然带班上课,继续探索聋哑儿童教育。儿子成功了,她的许多聋哑学生成功了,杨钝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式莎莉文”的美誉。
31岁的刘立凯5岁时就到了杨钝身边,和杨老师一起同吃同住过三年,后来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成为靖边聋哑语训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准备为聋哑事业奉献青春。他说:“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杨老师的培养。”17岁的赵音音在省市的画画比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她最感谢的人就是启蒙老师杨钝。赵音音在6岁之前都不会说话,是杨钝一字一句地教她学会了说话,又培养她学习画画。
杨老师教孩子认字,从他们认真的表情里,我们读到了他们最朴素的梦想。
几十年的日夜操劳、默默付出,杨钝老了,当年的小家伙们如今已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着,同正常人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
有人问:“杨老师,这么多年培训孩子和家长,占据了您大部分的生活和时间,那您个人的爱好是什么?”杨钝说:“我的爱好和大家都不一样,我的爱好就是和聋哑人相处,让每一个聋哑儿童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说一样的话;能像正常人一样念书,念一样的书;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上一样的学;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岗,上一样的岗。让他们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头人。”一直以来就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好”,陪着杨老师走过37年的风雨;也是这份喜欢,让杨老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