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大纲”走红也是另一种乡愁

“民国教育大纲”走红也是另一种乡愁

“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近日,不少教育论坛都在转载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其中对小学生成长应该做到的事情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份大纲并不是杜撰的,主创就是陶行知的学生、淮安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3月1日《金陵晚报》)

其实这并非是这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第一次受到关注。早在2010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撰写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一书中,就专门以“70年前的素质教育”为题,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在这之外,近年来包括《民国老课本》等书的出版,都可视为是对民国时期教育状况于理念的介绍,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这些年民国教育或是与之相关的一些话题的走红,往往多少与“名人效应”有关。比如2011年2月,一张民国初年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乃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而这次教育大纲的主创也是民国时期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但总体而言,它们受到关注,还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内容,确实击中了时下人们之于素质教育或理想教育状态的某种“乡愁”。换言之,这份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大纲,虽然距今已有八十余年,但并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这份出自其学生之手的小学教育大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比如,大纲第二部分,也即 “生活”部分,就列举了五项“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这些提法在现在看来或许并不新鲜,其一些具体内容如“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等也看起来显得“呆板”,然而比如会用十种以上的普通药品;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并且要观察各一种以上的生长过程及对人类的关系等等,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甚至是“超前性”。更关键的是,这其中所强调的“生活目标”,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其实非常接近。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当下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剥夺了素质教育的应有“空间”,而愈发令人们对这样一份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教育大纲而“心有戚戚焉”。而通过打捞这样的“历史现场”,也能够证明我们并不缺乏素质教育的“基因”,这也为现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某种传统的资源。

包括民国校服、民国教材等在内的民国事物在今天仍被再次提及,都是当下社会“民国热”的一部分。对于此,社会也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忽视具体的历史情境,毫无条件的美化;另一种则是怀着“酸葡萄”心理,对于一切都表示怀疑。不可否认,当下的一些“民国热”,确实多少都具有一定想象甚至是演绎出来的美化色彩。但以这份民国教育大纲为例,不说其中的具体规定,单纯从理念来看,在今天而言确实是具有值得借鉴之处。所以,能够客观的正视和吸取其中的美好一面, 而又不忽视具体的历史情境之差,或许才是对之,也是对所有历史事物最可取的心态。比如,对于这样一份民国教育大纲,无论是教师和家长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其实都可以找到“启发”和“为我所用”的地方,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审美”。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