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下的构建(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下的构建(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主要靠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媒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网络传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创新高校教育模式,二是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三是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1.祛除媒体的神秘面纱,将大众传播理论等传播学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正面引导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赖于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更要依靠教育的引导作用。如何规避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高校的密切配合。

旧有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网络传播环境下,旧有的单向式灌输已然不适应新的开放交互的传播环境,教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网络传播带来多元价值观,同样需要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专注于宣传单一的价值观,而在网络传播中,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承认不同价值观的合理性,同时,以正确价值观为主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困惑与迷惘。

此外,高校教育需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与自我修养。新环境下,高校在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可将大众传播理论等传播学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有相应的理解,客观面对媒体和媒体传播的信息。

2.建立信息发布责任体系,规范公共信息传播,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传播带来的庞杂信息良莠不齐,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夹杂在大量冗余信息中,难以辨别。由于网络传播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网络中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形成起着引导性作用。但是,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负面、色情、暴力的信息,娱乐性文化消费的内容也不在少数,这些信息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应当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个人素质,学会从网络传播的庞大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齐心合力,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需要高校配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净化则需要政府与个人的共同努力。若不纠正网络传播中的错误、有害信息,势必会污染整个网络传播环境。只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责任立法,建立信息发布责任体系,规范公共信息传播,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规避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的消极作用。

3.主动引领,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如今的网络传播已成为各种信息舆论的汇集地与发布中心,管理者需时刻关注网上的敏感信息与热点新闻,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项目基金:2013年乐山市社科联项目“乐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SKL201326)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