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下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传播下的构建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主要靠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媒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主要靠媒体的大力宣传,尤其是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媒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重要实践者,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网络环境鱼龙混杂的现状下,影响力巨大的网络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网络传播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传播的快速崛起,网络传播的特性在于开放性、便捷性与互动性,对价值观的影响更为潜移默化。当今社会,大学生要培养的正确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网络传播对此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价值澄清学派: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为价值观形成提供便利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带来了开放的思想观念。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带来了共享的信息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地信息汇集、文化交流,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培养出包容与开放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养成多元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平等。

其次,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途径。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一是指信息传播方式简单方便,手机、电脑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二是指信息传播速度高效快捷,微博、论坛、微信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多途径。这些都为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便利。

最后,网络传播可以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按照价值澄清学派的观点,价值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态度、行动。网络传播一方面传递了多元价值观,另一反面,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能通过舆论导向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把关人”功能等方式传播价值倾向、行为方式与人生信仰,从而有效引导价值观的形成。

2.解构思潮: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消极价值消解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为三点。

首先,网络发展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给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纸质媒介、电视媒介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个共同点:传播方向的单一性。与传统媒介不同,由网络传播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网络传播中对不同价值观的包容程度远超传统媒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均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其中,一些不健康的观念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国家层面上,西方国家的文化冲击使得部分人信仰西方民主,向往西方文明,在政治信仰上面临困境、产生迷惘;社会层面上,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大学生容易产生功利化的追求;个人层面上,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和对物欲的追求,不能说与网络传播完全没有关系。

其次,网络中信息存在复杂性,给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信息庞杂,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所需的信息,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好坏真假。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了方向。本就被网络传播中多元价值观所惑的大学生,一旦迷失于这信息之海,则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网络传播中的娱乐化倾向带来解构思潮。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大众不再追求深度与意义,精英文化被鄙弃,庸俗主义大行其道。一切都在被消解被解构,迷惘的大学生在浅薄的娱乐文化消费中消解崇高,价值观毫无价值,这也是如今网络传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带来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