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2)

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2)

2创新宏观调控手段

设定增速区间 稳就业是第一考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确保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以上,虽说现在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解决新增就业人口190万人,不过预计今年将新增760万大学毕业生和500万中技毕业生,总数将超过千万人,因此今年就业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另外,去产能可能会涉及大概180万人,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专项基金,主要是用于兜住他们的“底”。

中国经济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重视速度的目的是为了保就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中国13亿老百姓要有活干才能有收入,才能过上有尊严的日子,所以就业是政府的第一考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GDP增长目标是6.5%至7%,这是1995年以来报告中首设区间值,而不是“左右”。设定这个区间值一方面是要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比2015年实现两个“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概6.5%以上的速度,所以6.5%被认为是我们的底线。另一方面就是保就业,因为判断经济形势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就业,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主要取决于就业是不是充分,收入是不是增长,环境是不是有改善。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能保障就业,居民收入就能与经济增速同步,增速不管是6.5%还是6.6%、6.7%,都不是最重要的。

3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经济”

中国经济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现在所有的政策指向都是要围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提质增效,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个新词“新经济”,并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化。因为新动能不成长起来,旧动能也没法改造升级。这几年,以“互联网+”“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大量涌现,这些代表着新发展的动能,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发展的“新经济”。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分流下岗,而“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动能为这些人在新的经济模式里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因此,新旧动能是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新动能的发展为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新动能对传统动能又形成倒逼。比如,传统动能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众创,众包,众筹,众服”这些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推动传统产能的提质增效升级。

大力发展“新经济”,并不是说老的就不要了,可以称作双引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新经济以“互联网+”这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它的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很好地支撑就业,也帮助服务业加快发展。“新经济”起来以后,它会为传统的动能改造升级创造条件。所以“新经济”这个词不是起草组随意写进去的,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主要精力集中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松一松劲,不能忍受一定的痛苦,中国的转型升级可能会前功尽弃。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是我们必须要忍受的过程。只要坎儿迈过去了,我们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