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要成为服务于孩子12年成长的平台,甚至是“助推器”
在北京的中高考命题中,不仅突出对思维过程的考察,还突出题目的选择性和答案的开放性,其目的就是在于不把考试仅仅当成是区分学生层次的选拔工具,更在意学生在试卷中如何展现9~12年素质教育的成果。
看一看2015年北京语文高考的作文题。微作文题目有三个,要求学生只要选择回答一个即可:第一是从读过几部名著当中选择读过的一个,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介绍。第二是针对乱涂乱画、违禁吸烟来写一篇劝解短信。第三是以圆为例,写一首小诗。在这样的考题当中,如果你真的读了很多书,可以做;如果是高手,也允许学生写诗歌。
在这样的高考题当中,不同类型的孩子找到了自己展示的空间,真的让高考(决定他12年基础教育知识、能力、方法积累运用的两个半小时)变成他可选择、可发展的考试方式。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三个题目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都有满分作文。
中考、高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除了要有难度、区分度,为高一级学校分层录取提供支持,更要成为服务于孩子12年成长的平台,甚至是“助推器”。因此,在命题上要打破僵化的公平一致、题目和答案不能够选择的限定。
题目可选择会带来不同题目间的等值问题,答案的开放性会带来阅卷标准统一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尊重和开放性思维素养的培养倡导上来,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增加投入克服的。这两年北京的探索就证明了这一点。一旦这一点实现突破,考试的杠杆作用就会影响到整个基础教育全学段,一些思维方法、基本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就不是靠毕业年级十个月的复习去提升的,是从初一、高一,甚至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保护和培养的。如培养孩子独立思维和清晰、连续表达的能力,善于倾听的能力,归纳总结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等。我们需要着眼于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让他健康成长,保护和发展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和爱好,一路成长,进入到高一级学校,最终进入到社会,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才。
在这一轮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就是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改革的最终质量所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对人的发展上,不限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上引导和保护、助力于其个性成长,在当前显得格外重要,孩子们缺乏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够迎刃而解。北京考试与评价改革的进一步着力点,还在于瞄准国务院颁布的新高考方案,重心下移,促进科目可选择、赋分多样性上,进一步渗透到课程设置的适切性、培养过程和资源推送的精准性、可选择性。突破原有的管理习惯,把我们习惯控制的一些东西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根据需要,给予支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