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追求公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3)

李奕:追求公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3)

●面向学生成长需求的广义教育资源与服务供给,信息化、移动互联成为必然的选择

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者,但并不代表学生所获得的资源和服务都来自于单一的学校。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爆炸的社会背景,都呼唤着包括政府、学校、老师乃至家长要善于驾驭和治理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对学生多样性的教育服务。

比如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仅仅靠学校的“一亩三分地”和图书馆、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靠政府不断提高办学标准,补充学校配备也是来不及的,必须形成新的育人资源观和环境观——打破学校环境边界的界限,打破教科书、规定实验等的界限,甚至打破教师、人力资源的界限,让学生走到学校和教材之外去,见更多的人和事,才能够真正落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践行。我们需要在新时期建立一个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需要有多元的教育供给,需要精准的教育供给,信息化手段是必然选择。

新的考试方案带来新的变化:科目可以选择,赋分可选择,考题可以选择,资源可以选择……考试制度的变化倒逼老师课程教学的方式变革。基于学生个性成长所需要的诊断和备课、教学资源的拓展,老师需要依靠移动互联、搜索引擎技术。边界的突破呼唤着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包括服务方式要有新方式,老师不得不去考虑是不是要用“互联网+”,是不是要用移动终端。同时,老师还要考虑怎么了解,怎么支持学生个性学习方式等等,没有这些方式和策略的调整,我们支持孩子的个性成长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供给方式可以从传统学校的学位供给、课堂教学的供给等扩展到在线供给。在线的资源和教师服务能不能让孩子享受一种新空间中的尊重?除了在学校老师面对面地教授语文、数学、地理、历史以外,在学生最喜欢、最爱好的科目上有一位在线的老师远程提供支持与诊断,实现精准教育服务计划,能够用另一种方式真正给学生以资源和服务的支持。另外,在线的课程服务需要由学生自选,而不再是学校或家长指定。

供给内容是对学生行为、认知和相应测量大数据分析之后的精准课程资源供给。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特别是在线诊断分析之后,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出判定。一直以来倡导的个性化作业、一对一辅导,在当前将与考试科目的选择、题目的选择和答案的开放衔接起来,构成方向一致的供给链条。这些数据的分析,没有移动互联是不行的。

教师在线的支持服务,不是简单的“名师”服务,要对老师的能力结构做细致划分,萃取出每一个老师的教育服务优质属性,资源属性划分的越细,在线的服务越精准,学生的可选择性越丰富。

学生在线自我诊断,就像生活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的建设。学校内部、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等都可以为孩子提供这种诊断服务,也可以是多元的、可选择的,目的也是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供给。

供给节奏,长短课时和大小课时,学段内教学进度的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的部署,包括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双师辅导周期等等,教育要做真的调整,把孩子放到被重视和尊重的核心时,供给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就需要实实在在地进行规划——要打破原来统一僵化的进度、统考的安排,给予学校、老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这也是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核心要素。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统一战线。以创新促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开放拓展教师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促进共享和共同践行,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让“互联网+教育”真正惠及每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的流通与共享,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中促成孩子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其本质上与学区、联盟和集团化等现实办学组织形式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