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2)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2)

摘要: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不过,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商人恶性竞争的横行,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俗气、燥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点静气。反应在工业生产领域,“工匠精神”淡化了,高级技工荒屡屡出现。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面临许多尴尬,国人也是羞愧难当。

——我国不缺世界500强企业,2015年就有106家入围,仅次于美国,专家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赶超美国。但世界百强品牌到现在我国却极少入围。国际品牌集团从 2006年开始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以来连续八年我国无一品牌入榜;5000种世界最知名品牌到目前与我们无缘。国内一家机构派员在美国街头随机调查。对100人的调查访问中,在问及“您买过中国产品吗?”92%的人点头:“Yes!”可当问及“您记住中国哪些产品的名字”时,97%的人竟不停地摇头,只有3人张冠李戴地回答:“三星、丰田、索尼”。看到这样的情况,国人怎不羞愧?

——我国每年生产350万亿支圆珠笔,全世界每人5支,可笔芯、笔水90%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年产8亿吨钢材,可却做不了圆珠笔芯的钢珠;我国是纺织古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样服装成为世界名牌;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及使用大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在全世界走红。在此面前,国人怎不羞愧?

——近年来,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iphone手机极为走俏,全世界智能手机34%的消费在中国。然而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产品与之媲美,大量资金流入外国公司的腰包。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可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怕麻烦从日本往回背。我国奶制品企业很多,产量也很高。可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牛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此情此景,国人怎不羞愧?

——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全世界钻石首饰12%的消费在中国。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2015年,国人境外消费竟然高达15万亿人民币。在这个数字面前,国人怎不羞愧?

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一些年来,对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不合群”;对于专注专一,被一些人指责为“呆板”“傻帽”;对于精雕细刻、慢工细活,被一些人指责为“效率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至于“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时常在你我耳畔响起。更有一些人在躁动心理支配下,压根儿就没有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准备。凡此种种,都阻碍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凡事思想先行,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上述种种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鼓地加以鞭挞,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社会各方面要琴瑟和鸣地进行引导。这样,在不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中国工人要自强。有首歌唱到“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当今,这“力量”,就应是“工匠精神”的弘扬,就应是精益求精、专注专业、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持久坚韧;就应是对职业的特别敬畏、对工作的极端执着、对工序的严格遵守,对产品的认真负责。央视《大国工匠》、东方卫视《上海工匠》中的个个典型,就是榜样。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毋庸讳言,与德日瑞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大。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我国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现状要尽快改观,职教则要大大发展。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还要积极创造平庸受罚、工匠得奖的政策环境。不惟学历惟能力,不看文凭看本事。谁成岗位“大拿”谁英雄,谁是能工巧匠谁好汉,英雄高待遇、高过县处级;好汉得重奖、重过歌影星。而且品牌以工匠名字命名,工匠与社会地位挂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何愁“工匠精神”不能回归?

(作者李俭: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