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
(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政策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16年基调是不变的,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重点和力度都有所调整。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2015年我们的赤字率是2.3%,2016年强调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可能2017年还会进一步提高,甚至突破欧盟设定的3%的这样一个所谓安全线。经济新常态下,从工业推动转向服务业,从出口投资转向消费,需要一个长期的结构转换过程,并且在这个结构转换过程中,要忍受经济增速的下滑。再有,我国民生保障越来越多,并且刚性支出越来越大。由此,如果未来经济增速在一个中高速轴心偏下的情况,那么财政赤字的压力一定是很大的。而要弥补财政支出的不足,就必须通过发债的方式提高赤字率,以保障政府承担其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其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年来,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可是融资成本一直下不来,足见我们的货币传导机制有问题。未来央行宏观调控更多是要从数量向价格型转变,逐步培育利率市场,稳定短期利率。央行更多地要通过影响这种基准利率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处在一个波动,8月份的时候,甚至美联储被迫推迟加息节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同意2016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具体是到2016年10月份加入。人民币今后不是盯着美元了,要更多地看实际的有效汇率,按照汇率指数,企业进行参考以考虑汇率波动。货币政策要稳健,但是要更加灵活适度,不能像过去那样仅靠量来增加流动性,结果钱老在金融体系打转转,各种各样地追逐理财产品,企业实体经济很难。
(二)产业政策要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产业政策,并不是像过去那样讲政府准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给予研发补贴,给予光伏发电挂钩补贴等,而是讲方向,引导预期,至于具体怎么做,要靠企业在市场中间去发现。2014年习总书记曾经讲到,新产业、新技术产业不是由发改委的官员或者哪个部门的官员、专家在办公室里规划出来的,而是通过市场形成的。具体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是创新驱动。就是要推动产学研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成果的应用,完善创新环境、培育新动力。创新是作为全党工作全局的核心问题的。
二是激活存量。就是要推动技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存量资产,修复现有产业和企业增长动力,稳定经济增长。钢材、水泥等一系列重化工产业,都面临着增速下滑、行业亏损的问题。对于传统行业,就要通过盘活其现有的存量资产,该淘汰的淘汰,该兼并的兼并,该出局的出局,从而使得优质企业得以发展,提升产业层次,进而稳定经济增长,顶住下行压力,同时使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补齐短板。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有效供给和激活有效需求,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的整体性。要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农民工转成市民后,其需求也相应增多。另外,还要把公共服务扩展到常住人口,增加新的供给,激发被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下的常住人口的消费潜力。
四是绿色发展。包括加快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应对气侯变化,同时也能够形成很多新的产业,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节能环保、绿色领域行业是今后非常有前途的发展行业,是新的投资热点,也是国际上争夺的新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五是发展实体经济。各项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必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制造业强国。
(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其一,企业办事难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由此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所以,在制度上、政策上,我们要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其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每个行业好像都过剩。因此要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其三,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考虑在国际贸易方面推动贸易自由化,国内建立统一市场。希望“京津冀一体化”实施以后,三地之间的市场能够真正流动起来,其实做起来也还是很难的。其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改革政策要实。近一两年来,我们改革方案出台的比较多,但是有些方案落实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再有,有些地方、有些改革试点进行的还是比较缓慢,因而中央强调,能够推开的,不用先试点后推开;能够扩大试点范围的,就扩大试点范围。
(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企业的兼并重组导致一些企业人员下岗,以及涉及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因此社会政策还要进一步托住底。
五、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
我国2016年供给侧改革共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
(一)去产能。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过程已经整体循环不上,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化解产能过剩列为2016年五大任务的首位,应该说是抓住了经济结构矛盾的关键点。化解过剩产能总体上是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的审理。
我们现在大量存有僵尸企业,就是本来产品卖不出去,资不抵债,没有什么效益可言,可是基于种种原因,却还靠政府的一些补贴或是靠续贷勉强维持着。僵尸企业的存在是对新常态认识不充分的一个实例,就是以为熬两年就过去了,实际上拖不过去,越拖问题越大。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破产清算案件的审理,当然,也要兼顾社会问题,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职工利益,本着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方式,恐怕今后适当的行政主导还是要有的,以行业里面的一些优质企业带一些差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来整合、盘活资产,当然肯定一部分还是要清算掉的。这次中央讲的很清楚,要实现市场出清,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增量,不能一边清理、一边又增加新的投资、新的企业,导致新的产能过剩。
(二)降成本。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而降成本是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营商环境报告,我国排在第84位,虽然比前两年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是比较低的,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企业成本表现在很多方面。一要降低制度性成本。比如审批,现在政府审批少了,可是有些还是要委托给中介机构,政府下面管的这些事业单位要给你出这个报告,出那个报告,并且都是要收费的,用的时间还是很长。
二要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2016年我们要研究制造业增值税改革,营改增2015年是完成不了了。营改增以后,中央、地方分成的情况会有变化,短期看制造业税负还是比较高。另外,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企业养老加上医疗,基本上五险一金占总工资40%以上。
三要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恐怕银行部门要让利了,主要是通过利率市场化。现在我们的基准利率失效了,银行给企业贷款不仅利率偏高,而且各种各样的收费也比较多,融资成本比较高。这么多年,成本降不下来,原因很多,跟货币政策框架有关系,包括银行的监管方式、考核方式。为什么目前我国理财产品卖那么多?因为管控了存款利率,存款人收益很低,银行吸收不到存款,实际上是通过理财产品的方式把资金吸引过来,也就是市场化,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说,市场化的力量挡不住。因此,更重要的是考虑,央行怎么样构建一套新的调控方式,建立一个市场的基准利率,把基准利率调下去。市场利率下来,企业才能享受到降低融资成本。那么,这种情况下,银行业金融部门的利益就要向实体部门适当地让度一部分,其中涉及到很多改革。
四要推进电价市场。现在电厂这块效益也不好,不过电网还可以,电网是垄断性的,对于这块,国务院也在推进,涉及到很多改革的问题。企业电价现在差距很大。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电价就比较高,有的一度电8毛4。中西部一些地方电价低到一度4毛钱,3毛多钱的都有。
此外有物流成本,不光是高速路收费问题,还包括燃油税。现在燃油税的征收占到了40%。还包括流通体制的问题。所以说,降企业成本也是一个组合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