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

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是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那么,何为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话语体系是反映话语主体的价值、利益与权利的意义表达系统。一个社会中的话语是丰富多元的,若以自觉程度为标准,主要有自觉话语与自发话语,自觉话语由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等要素构成,自发话语则主要指日常话语(日用而不自知),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政治话语是上层,学术话语是中层,日常话语是底层。各层次间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的话语体系。从研究兴趣出发,笔者认为除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之外,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协调推进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日常话语这三个层级之间的相互融汇与贯通,而且还要重点考察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的双重建构问题。

政治话语体系,是反映一个民族国家最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系。这里的政治不是相对经济而言的,而是相对学术而言的意识形态,它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念、利益和权力的意义表达。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需要国家硬实力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自己的话语体系持续发声,国家强盛实力体现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让人们知道。在当代中国,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必须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政治话语体系。

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真理和正义,打破了敌人的话语封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积极建构了一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体系,不仅夺取了话语权,而且通过革命话语传播了革命的真理,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又构建起“三大改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话语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一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政治话语体系,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受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干扰和压制。正是在总结以往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课题。在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具体落脚点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应当承认,小康社会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建设目标,它能够让人们具体把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质与特征,丰富和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内涵。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上所讲的小康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设想的初级阶段,在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支撑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小康社会概念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比如可以用中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来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在这一概念的统摄之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个全面”、“八项规定”、“苍蝇老虎一起打”、“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有了自己的话语归宿和语境定位。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