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2)

赵士发: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双重构建(2)

如果说政治话语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和水平,那么学术话语则反映着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而且这种软实力,可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等硬实力。

学术话语体系与政治话语体系密切相关。因为在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的治国理政要求专家参与,世界各国政府都形成了自己的智囊团。同时,政府通过支撑科研项目,也影响着学术话语的建构。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成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体系,这就要求国家注重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由此,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就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与其他学科的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就是首先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而其中蕴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前提性问题,即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客观上形成了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一是作为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称为讲坛哲学;二是作为哲学专业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论坛哲学。前者讲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后者所讲的则是学术话语。二者在目的、任务与语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区别。但这两套话语体系应当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打通这两套话语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两套话语体系是被人为分裂开来的(如所谓的学术突显与政治淡出的观点),但二者应是有机统一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有机统一的。打通这两套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求政治话语不断吸收学术话语的创新要素。其实,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话语转换,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生态文明、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在确认前期有充分的学术讨论。另一方面要求学术话语将政治实践与政治话语本身也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这方面要求学术界将研究瞄准国家与社会的重大需求。如学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究等,就是典型。

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话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学术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研究进步缓慢。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只能靠真理性和思想性的力量去确立。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增强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科学技术与文艺的繁荣发展。实际上,一切伟大的科学发明与重要的科学发现,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辩证法规律。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同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发生关系。这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者在思想上应当具有的自觉。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予以区别对待。

此外,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还应当面向世界与未来,应积极主动在世界各种重要场合发出中国声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5AZX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