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2)

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2)

摘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面构筑凝心聚力、凝神聚气的固本铸魂工程,需要将信仰铸魂、价值铸魂和精神铸魂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据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集成推进和全面实现。这就要求,遵循深化中国梦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三位一体铸魂的基本规律,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伟大战略进程中协调推进围绕这些核心范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工作,确保宣传教育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协调并进,整体铸魂,让人民有信仰,让民族有希望,让国家有力量。

可见,正如信仰、价值、精神作为“意识形态之魂”所内蕴的三位一体建构逻辑那样,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同样三位一体地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与主体框架,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从功能逻辑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分别从铸牢科学信仰、铸塑价值共识和铸就精神家园三个本质向度发挥各自功能,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功能的发挥更需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彼此支撑与共同铸魂。

中国梦的核心功能是铸牢科学信仰,指引铸魂方向。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1)信仰之于灵魂的决定意义不仅对于每个共产党人重要,而且对于每个生命个体和每个社会、民族、国家、政党也极为重要。信仰赋予社会成员安身立命、自强不息、追求理想、投身于事业的强大力量。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2)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经验时也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3)。意识形态要想铸牢信仰之魂就必须做好信仰教育,将自身信念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内心信念、坚定信仰,使之建构起与社会理想、民族信念和国家信仰具有同构性内涵的信仰之魂,慰藉心灵、引领方向、内化使命,形成支撑社会成员生命追求、团结奋斗的充实意义世界。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家理想、民族信念和人民信仰,是始终回响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意识领域的高昂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铸牢信仰之魂,就需要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引领正确方向,让中国梦科学信仰在人民的灵魂深处扎根发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功能是铸塑价值共识,明确铸魂规约。习近平在谈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4)中国古代社会用“仁、义、礼、智、信”的宗法价值观进行价值匡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抽象价值观进行价值遮蔽,每个社会都会用融涵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铸塑价值之魂,使人们认同并内化关于这一社会发展和个体活动的普遍价值共识,从而确立社会稳定发展、个体规范活动的普遍价值规约。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整体态势,亟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整合与价值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那样:“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5)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工程,就要用作为“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铸塑和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使全体人民灵魂相系、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中国精神的核心功能是铸就精神家园,创生铸魂动力。“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16)意识形态铸魂必须铸就精神之魂,建构一定社会、民族、国家及其成员的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对于个体发展而言,精神创生着人们追求和建设美好生活的力量,意识形态铸就精神家园能够有效激发这种强大能量。精神作为“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和有活力”(17)的思想观念,既有“启发思想、改变思想之力”,又有“改造物质环境、改变社会生活,使之与自己的理想愿望相协调的力量”,(18)为人们追求和建设美好生活凝聚力量、慰藉心灵、创生动力。意识形态铸就个人精神家园,就是要用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社会成员的“思想园地”,实现其在社会成员中的传承、凝聚、再造和激发,从而寻获精神依托、迸发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铸魂还必须铸塑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精神在每个人存在发展过程中所寻获的家园感和动力感,对于民族国家建设而言同样重要。正如江泽民曾强调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9)。民族国家精神是民族国家建设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共有家园,通过弘扬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在描绘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理想的同时,不断创生和增强实现这些美好理想的强大动力,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20)实施筑梦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需要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动力、铸就中华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并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激励中华儿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简言之,通过中国精神铸魂,“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1)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铸魂功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工程,侧重铸牢信仰的中国梦指引铸魂方向,强调价值铸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铸魂规约,突出铸就精神家园的中国精神则创生铸魂动力,三者虽各自发挥其功能,却共铸一魂,内蕴着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三方面功能相互支撑,缺一不可:首先,缺少了价值规范的信仰铸魂难以切实,容易沦为“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缺少了精神家园的信仰铸魂难以长久,容易失去意义归属和前行动力。铸牢科学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规约,离不开中国精神创生力量之源。其次,缺少了信仰统摄的价值铸魂难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缺少了精神家园的价值铸魂又会因为缺失中华优秀文化涵养而丧失中国底色和时代本色。铸塑价值共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品格,离不开中国梦铸魂引领正确方向,离不开中国精神铸魂强化动力支持。最后,缺少信仰统摄的精神家园是失真的,缺少信仰指引的精神力量是盲目的,缺少价值规范的精神家园是紊乱的,缺少价值操守的精神力量是散在的,离开了中国梦铸信仰之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价值之魂,中国精神铸魂难以完成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构造,难以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综上,切实深入地铸牢信仰、铸塑价值和铸就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面构筑凝心聚力、凝神聚气的固本铸魂工程,需要将信仰铸魂、价值铸魂和精神铸魂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据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集成推进和全面实现。这就要求,遵循深化中国梦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三位一体铸魂的基本规律,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伟大战略进程中协调推进围绕这些核心范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工作,确保宣传教育中国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国精神协调并进,整体铸魂,让人民有信仰,让民族有希望,让国家有力量。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①路易?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及其他论文集》,杜章智等编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第176-1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④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⑤李忠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3期。

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6页。

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页。

(12)转引自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24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

(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94页。

(1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88页。

(17)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9页。

(18)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9页。

(19)《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20)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2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