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过去的两年中,顶层设计、理念构建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迎接的挑战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治理理念能否更好、更快地转化为政策、行为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理念层面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使人耳目一新、充满期待。这些治理理念与国际社会治理的价值标准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理念不会自动转化为政策和行为,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解决。
避免理念止于口号。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前提是执行者对理念的认同,所以,对理念的解读宣传就成为必要的工作。理念推出后,进行口号性宣传,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稿将理念当作程式化的帽子,形式上有了,究竟认同度如何、是否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和行为了不得而知。所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宣传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是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政治宣教在过去曾经是很好的宣传沟通方式,但是,一种方式用了几十年,就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创新理念传播方式势在必行。创新的关键之处在于借助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示新理念与传统理念的不同之处,展示新理念所体现的发展规律,探讨得愈明晰,人们的认同度愈高。互联网时代,需要互联网思维,以自信的方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带来的是认可与信任。粗放管理、任性管制带来的是情绪对抗,这与我们的工作目标背道而驰。
消除理念与政策的冲突。我们现行的许多政策是过去制定并延续应用至今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与新理念不一致的地方。假如我们单单提倡新的治理理念,而对过去制定的各类规定和政策不加以修订和变更,那么,新的治理理念就无法得到全面的落实和体现。所以,我们的各级法治部门需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现行的各项政策进行详细梳理,依据新的治理理念提出修订方案,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修订。这项工作虽然庞杂繁重,但它是落实新的理念必须做的。否则,新的理念在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并且是合规、合法的折扣。
改变与理念不符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新的理念追求的是全面发展。旧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据的是旧的理念和目标,同新的治理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冲突。我们在提倡新的治理理念的同时拿旧的绩效标准来衡量政府与部门的绩效,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谈到:财税部门不能因为害怕减收就不愿意降低税率和费率;金融部门不能因为怕产生不良贷款就继续给僵尸企业贷款;地方政府不能因为怕影响地方税收就业稳定就继续保护僵尸企业。此类现象反映的是一些政府和部门还在用旧的绩效价值标准来决策自己的行为。貌似合理的行为却与新的治理理念相互矛盾,实质上阻碍中央改革战略的推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