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让市场发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在助力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的同时,积极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放大教育消费的经济效应,为稳增长、调结构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教育的消费功能,完善联动、可持续的教育服务体制。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调整和完善将教育深度融入产业结构的长效机制。一是树立教育的消费功能理念,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全面清理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教育新消费新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国家将教育纳入整个产业规划来统筹安排;教育系统内部,针对各学段公办与民办教育结构比例,科学确立各类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空间。三是把学校、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社会等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以产业战略统筹教育空间、以优质服务满足教育需求、以教育服务带动社会消费,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厂入校、送教进企,加快推动教育与工业、商业、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社会力量和消费者兴教乐学的便利性。针对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投入不足、重要消费群体消费潜力释放不够的问题,需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加快教育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解决民间资金投入教育准入难的问题。依法允许举办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并实行分类管理;放开社会资金进入教育的管制,放宽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筹设期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创新体制机制,保证制度链衔接到位,政策落实顺畅。二是加快教育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教育性机构逐步转为企业,规范转制程序,完善过渡政策,鼓励其提供更多切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同时,分领域逐步减少、放宽、放开对外资的限制。三是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教育行业审批流程,取消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明确相关的产权保护和保全规定,不仅明晰界定社会力量办学的性质和产权,还应针对教育投资资本退出程序和方式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定。四是加快制定和实现户籍、学籍“双放”政策。伴随人口城镇化相关领域改革,推进各地区放宽落户条件,并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真正搭起“立交桥”,推进城镇教育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释放各类教育人口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教育消费群体。
创新和扩大教育供给,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创新和扩大教育供给,满足我国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追求品质、注重个性化升级,对教育服务质量、便利化程度等迅速提高的新要求,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使其享受教育、愉悦学习,从而扩大教育消费。一是扩大学校自主权并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开发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和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家庭、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促进养教结合,拓展服务领域和培养规模。二是打破各部门利益藩篱,结合社区实际需求,梳理、整合社区、开放教育和技能项目,“打包”下放到社区,既接地气为本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又激发社区“给自己干”“给自己学”的主动性,为项目上心出力。三是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病患服务员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四是探索开发各类“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排列组合,提供“智慧的校园平台”和“移动的培训产品”。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O2O模式,提供线上的淘宝教育、微课教育和其他线下的教育机会,建立免费的“移动教育超市”,搭建广阔的教育消费平台,让消费者体验到零距离的教育消费。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采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便于学习者不分年龄、职业,求学不论出于兴趣还是谋求晋升,总能找到一种方式帮助你终身充电,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