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列车”被逼停是一道文明之殇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纯正空气,感受烂漫美丽、多姿多彩的春天,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最佳方式。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定格这一美丽瞬间,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着实大煞风景。
搭乘上便捷、舒适的交通工具,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既可减少长时间步行的辛苦劳累感,又能给旅程带来一些奇特、新鲜的体验,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令人可惜得是,由于部分游客不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公允,有的拍照离铁轨太近、有的随意吸烟,造成了安全隐患较大,火车被逼停运。
关于游客的一些不文明陋习,媒体报道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各大景区内的“到此一游”,法国卢浮宫泡脚、埃及神庙里刻字、帕劳海边扔垃圾、泰国机场晾衣服……而此次开往春天的火车被逼停更是一道文明之殇,让大家为这一震。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不仅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损害到了他人利益,更关乎国人形象,拷问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
文明大国形象该如何维护?文明之殇又该如何缝合?针对种种不文明行为,各省市、相关部门、广大市民集思广益,想了一些办法,支了一些新招,比如针对市民乱穿马路、闯红灯,开展文明劝导、安排志愿者值守;考虑到游客在景区留恋的客观需要,专门增设刻字点、文化墙,来满足不少客人到此一游的意愿。与此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也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出台文明管理办法等举措,旨在减少市民不文明行为,全力构筑文明、有序、规范的新形象。
不可否认,上述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整治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治愈文明之殇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在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个人自律的同时,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立法的进程,通过具体、实在的法律条款,明确可以做什么,哪些不能做,违反规定后的法律责任和后果,用法律推动文明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从而提升人和社会的整体文明素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