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变。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政治体制差异等原因,世界各国发展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各级政府长期对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集聚与配置,并由此形成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城市群等。
该模式的优点: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较为高效,有利于打破区域间行政藩篱与人为的隔离封闭,加速城镇化进程。
该模式的弊端: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比较薄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初期城市问题相当严重,城市内部矛盾突出,城乡冲突剧烈;聚集之后又出现经济活动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的“逆城市化”现象。由此带来的“过度郊区化”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城镇化模式。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例如,英国通过设置绿带限制内城扩张,在绿带外围设立了8个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卫星城,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征收拥挤费,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该模式的优点:注重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共进关系,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亦得到较好处理。
该模式的弊端:市场活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产业衰退,内需不振,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制约反应。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都市圈型城镇化模式。日本坚持以“东京都圈”、“名古屋圈”、“大阪圈”三大都市圈为核心,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网络,小城镇星罗棋布、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衔接的城市化体系。
该模式的优点:推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减少了对交通、能源的依赖,增强了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该模式的弊端:城市人口过于聚集导致房地产价格飞涨。1955-1983年,日本三大都市圈土地价格上涨72倍,而同期消费者物价仅仅上涨5倍,导致泡沫经济愈演愈烈,泡沫破灭后经济长期低迷。
(四)以拉美等国为代表的过度城镇化模式。上世纪30-80年代是拉美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人口增长了l倍,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4倍。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计,2025年拉美城市人口将继续上升至总人口的85%。
该模式的优点:城市化推进迅速。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拉美国家仅用了25年,有效拉动了内需和经济增长,创造了所谓“拉美经济奇迹”。
该模式的弊端:政府调控乏力,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城市不具备吸纳外来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无法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基本服务。城市充满“无序”和“混乱”,生活环境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基础设施短缺,贫民窟蔓延,犯罪率不断上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