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媳"魏耀华

摘要:魏耀华是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十六社一位普通村民,20岁那年,她结婚嫁到夫家,与婆婆同住一屋,同锅、同桌吃饭。几十年来,魏耀华凭着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成为了支撑家庭重担的“大梁”,在她眼里,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终会有回报。魏耀华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为晚辈树立了标杆。儿媳妇们不但孝顺魏耀华,而且也像她那样细心伺候奶奶。2015年11月,魏耀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七旬老人悉心照顾九旬婆婆 50载传承孝道美德

魏耀华是银川市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十六社一位普通村民,20岁那年,她结婚嫁到夫家,与婆婆同住一屋,同锅、同桌吃饭。几十年来,魏耀华凭着一颗善良朴实的心,成为了支撑家庭重担的“大梁”,在她眼里,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终会有回报。魏耀华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为晚辈树立了标杆。儿媳妇们不但孝顺魏耀华,而且也像她那样细心伺候奶奶。2015年11月,魏耀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70多岁的石延明回首往事,说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事,就是娶了样貌、身高都不算出众,但贤良淑德的魏耀华。 

“别人常说,婆婆和媳妇不好相处。按说夹在两个女人中间,我的日子应该不好过,可是我过得很幸福,我媳妇功劳很大。”石延明说。魏耀华是宁夏贺兰远近闻名的好儿媳,她用50年爱心相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婆媳情深似母女的故事。

魏耀华扶着婆婆走路。图片来源:宁夏文明网

1.“我很喜欢当老师,但我婆婆、我的家更要紧”

50多年前,魏耀华和丈夫石延明,作为下乡知识青年来到银川市贺兰县插队落户。石延明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宽,于是在外县的一个工厂做起了技术员,魏耀华在当地小学做了一名代课老师。随着儿子的出生,魏耀华的婆婆也来和他们一起居住,顺便帮忙照顾孩子。

改革开放以后,魏耀华和石延明二人分到了土地。于是,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操持着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夏的一天,由于下雨地滑,魏耀华的婆婆在院子里滑倒摔伤了胳膊,当时石延明在外地单位上班,加上通讯不发达,根本找不到人帮忙。情急之下,魏耀华用架子车将婆婆拉上,急急忙忙地跑向县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婆婆的胳膊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却不能再为家里帮忙了。

魏耀华和石延明二人为婆婆穿鞋。图片来源:宁夏文明网

婆婆的摔伤让魏耀华放弃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从那以后,魏耀华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那时,魏耀华一个人要操持11亩责任田,还要照顾年纪尚小的孩子、伤病的婆婆。为了让丈夫能在外面安心的工作,她一个人挑起了照料家庭的重担。“我很喜欢当老师,但我婆婆、我的家更要紧。”魏耀华说。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1989年,婆婆再一次摔倒,这一次摔坏了左腿股骨头。没有股骨头,人将无法站立。当时进口的人工股骨头需要八万多元,国产的也要三万多元,面对一次次的家庭厄运,孝顺的魏耀华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和老伴商量着拿出辛苦积攒的一万多元钱,又四处筹借到1万多元,为婆婆换上了人工股骨头。

婆婆能走路了,但是一万多元的外债压在了魏耀华一家人的身上。为解决家庭困难,让家人过上宽裕的生活,丈夫石延明不再去外县工作,来到了贺兰县黄板纸厂上班。虽然单位离家近了,可由于石延明工作繁忙,根本帮不上魏耀华什么忙。

当时,石延明每月工资130元钱,而责任田一年下来的收入不到2000元,想尽快还清一万多元的债务非常困难。于是,魏耀华就在责任田里种菜,去渠边沟边挖苦菜,每逢金贵集市和县城集市就骑着自行车去卖,用以贴补家用。为了攒钱还债,魏耀华还包揽了黄板纸厂里的卫生清洁工作,她不嫌脏不嫌累,连同厂里的厕所一起清理。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