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洲:“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3)

张济洲:“高考工厂”背后的阶层焦虑与机会公平(3)

三、高考改革应倾听利益相关者的声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是关系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对于文化资本及社会阶层背景存在明显差异的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高考招生和命题方式的改革与他们休戚相关[7]。

2014年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开始启动,浙江省和上海市率先成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价值导向,改变唯分数论的录取标准,增强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但是高考录取标准的多样性是否会损害高考公平性呢,对于社会低阶层子女来说,分数是他们可以在教育竞争中获胜的唯一途径。但是当前社会人情和关系仍然存在,金钱和权势可能侵入高考招生,高考承载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无论如何改革,都应该坚守其公平性。

丹麦社会学家曹诗弟在山东邹平田野调查时发现,农村学生和家长倾向反对对传统高考招生进行改革。安德鲁·基普尼斯曾指出:“一个更狭窄的、考试导向的、以记忆为基础的、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制度,看起来可能是给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的最大机会。”[8]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高考招生与命题方式改革,是从教育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发起的,在城市精英的知识语境中,批评高考选拔标准偏重记忆,缺乏想象力,命题呆板,缺乏创造性,这些批评无疑是合理的。但是加大高考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是不是可能损害农村学生的利益呢?在以前侧重考察学生记忆力的情形下,刻苦读书和死记硬背可能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然而当高考注重考察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性等素质的时候,农村孩子和社会底层子女因其视野狭窄,知识面局限于书本,学习方式呆板等因素影响,根本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

城乡同构的教育体制为学生提供统一教材、统一的评价标准,但这是以城市文化为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很容易在文化资本、学校场域和习性等方面导致农村弱势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应该看到,隐藏在教材、课程和考试标准中的城乡文化区隔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暴力。这些符号暴力容易被农村弱势家庭子女“误识”,在“误识”惯习的诱引下自我放弃,选择终止学业,完成被支配阶层的自我复制和再生产。即便社会底层子女学业取得成功,但是后天获得的文化习性过于学究化和迂腐,加之烙上早期文化资本匮乏的印记,因此,社会弱势阶层子女通过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努力适应城市化的课程和考试,取得学业成功,依旧无法抹去文化资本匮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根据巴兹尔·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早期生活中会发展出不同的符码(codes),这种符码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9]。学校教育能够将工人阶级子女的“限定符码”和中产阶级子女的“精密性符码”固定化,学校也有一套适合后者的教材和教学语言。这使得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能够更加容易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好的表现。通过课程、教学甚至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学校教育将阶层结构差异传递并固定在子代身上,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他们的学业表现。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一般不会在要求广泛的文化视野和丰富想象力的考试中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不具备社会上层子女的教育背景。

当前对“高考工厂”教学管理的批评,无疑忽略社会底层家长和学生的声音。实际上很少有农村家长和学生抱怨学习负担沉重,教学管理方式严格。农村家长坚决认为,“只要能上好大学,什么都值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家长和学生改变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渴望,也体现出农民对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现实祈求。在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比例越来越少的背景下,通过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等这些非人道教学管理方式,去和城市考生竞争这些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许是不得不付出的必要代价。当前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与农村资源的一种竞争,以农村匮乏的文化教育资源与城市竞争,农村学生必然付出非人道的代价。浪漫主义式幻想无法提升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竞争力。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满足了农村阶层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需求。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下,教育改革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关注乡村和底层民众的利益,倾听来自县镇中学教师、农村学生家长的声音。让“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到教育改革讨论中去。

教育公平是最具基础意义的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合理流动、破除“阶层固化”的基本保证。高考改革必须固守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各种倾斜政策,确保社会底层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政府在确保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加大对社会底层子女的教育补偿力度。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政府应坚持“优先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大力扶持城乡薄弱学校,缩小校际间的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建立农村教育和社会流动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

(作者简介: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1.

[2]卢雁.对“县中现象”的再思考[J].上海教育,2005(12).

[3]钟华.社会公平是否该由教育买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6-06.

[4]李华,张强.广东安徽考生进北大概率只有北京学生1%[N].广州日报,2012-06-26.

[5]王后雄.“高考城市化倾向”的成因及矫正[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6]王聪聪.民众关注自主招生,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N].中国青年报,2009-11-24.

[7]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8]张济洲.文化视野下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地方社区基础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5.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