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旺:“抓落实”的思想前提(2)

李成旺:“抓落实”的思想前提(2)

“抓落实”的重要思想前提是凝聚改革共识

毫无疑问,“抓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求在实际管理工作层面制定科学、具体的规章制度,规范实践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培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和组织纪律性,进而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迅速、严格地执行。同时,还要求时刻注重提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因为理论水平的提升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前提,凝聚改革共识又构成了确保“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思想前提。只有广泛的共识才能为实践提供理论武器,进而使先进理论变为物质力量。比如,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性质,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认识,进而凝聚了广泛共识,引领中国人民通过人民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我们之所以认为“抓落实”的重要思想前提是通过提升理论水平进而凝聚改革共识,是因为影响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来自有些党员干部对中央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某些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无法达成完全共识,而如果不能彻底凝聚改革共识,“抓落实”就很难做到位。比如,还有一些同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心存疑虑,认为这会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甚至影响中国社会的性质,而没有认识到这种改革是党中央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吸取历史经验之后所作出的正确结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所必须采取的生产关系变革,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因为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尚达不到实现单一公有制的历史阶段,而马克思在其晚年的一系列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论述中也指出了采取这种形式的必要性。还比如,仍有些同志以中国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不够突出来质疑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这也是因为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近一个世纪,况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在受到外强入侵的背景下被动开启的。而实际上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对比来看,改革开放无疑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可见,如果不能凝聚改革共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进程的推进。因此,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凝聚改革共识的思想资源,作为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论创新的思想标尺,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是保证“抓落实”取得成效的思想关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