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艳:对“80后文学”创作局限的反思(2)

霍艳:对“80后文学”创作局限的反思(2)

造成这问题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对于经典和传统的怠慢。经典是指“那些确实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因任何时代之风尚而增损其本身价值的巨著。它们都是对其时代之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不管什么样的写作,大抵都是从对经典的模仿开始,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拟写古诗十九首和陶渊明的作品不断,西方文学上对荷马和但丁的模仿也不在少数。只是模仿也有高下,对80后作家来说,模仿的并非都是经典,有些只是畅销文学、商业写作。

80后作家即便模仿了经典,也只是模仿到笔法,或向经典表达敬意,而对于里面如何转化经典中“对时代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内容为己所用,他们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些以模仿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些作者,至今也没能摆脱模仿对象的影响,没有树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而另一些从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资源的作者,也没能摆脱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的影响,作品充满了离奇的巧合和超出人生经验的编造痕迹。

在创新与经典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应该承认文学经典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学资源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与模仿具体文学作品,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写作甚至思考方式,才能对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可惜的是,80后作家出道太早,缺乏对文学以及文学传统的深入理解,生活体验较为单一,仅凭抒发的冲动就开始写作,还没有拥有完全的文学自觉性。

除此以外,80后作家虽然强调个性,但却以一个群体的面貌出现,因此面临着一种“同辈压力”。“同辈压力”指“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还包括同辈(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同辈压力”可分为好的形态和坏的形态两类,对于“80后”写作群体,好的同辈压力可以使得他们勇于开始文学创作之路,有很多人是因为看了新概念作文选或同龄人作品,发现文章的另一种写法,才开始慢慢摸索写作的。坏的压力则让他们活在同代作家的压力下,总想着标新立异,也就在越来越考虑如何在文字和行为上出位。

当80后作家只是一群懵懂的孩子时,便被仓促地推上文学的舞台,在对经典还未曾深入学习研究的情况下,就高举着反叛的旗帜,其目的更多的是获取商业的价值和社会的肯定。在他们过度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时,大众媒介推波助澜,一面不停地以“成名要趁早”为号召,不断地推出这批年轻的写作者,赋予他们反叛以合理性,一面将他们包装成一个个文学明星,刊登他们的照片和长篇访谈,夸大他们的娱乐性,而淡化他们的文学性。他们多是以明星的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文学反倒变成了背景。

如今,最小的80后作家也已经26岁,早就步入成人的行列,有些依然沉湎于青春情怀之中,有些还在以反叛为号召聚拢读者,其实是在对现实有效描摹时知难而退,而不是迎难而上;更进一步,是感受力没有提升,只停留在对物质的感受,而对人、对世界感受的有效性还未达成。文学是一项需要时间检验,并需要耐力钻研的事业,80后作家进入文坛太早,也太过轻易,缺乏对文学的敬畏,容易把它当作抒发的手段和娱乐的消遣。这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不够负责,缺乏必要的反省。个人成名过早,媒体鼓吹过甚,在面对前辈作家,尤其是经典作品时,又不是“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而是单纯摆出一副“挑战”和“叛逆”的姿态,这差不多就是80后一代文学局限的至深根由,也是这批作家接下来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霍艳,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