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内涵及意义
任何社会在长期发展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一个社会的文化道德体系建设。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指导当下社会主义文化道德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所包含的“诚信”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前者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者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前者以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现代人际关系为主,后者以协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人际关系为主。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思想必然要更新换代,从传统诚信思想中汲取“营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
首先,诚实劳动是诚信思想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承载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就强调要“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又一次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所谓“诚实劳动”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当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利益,疯狂制假掺毒,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让人们逐渐对社会诚信失去信心。汉代韩婴曾言:“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待人真诚,即使本来疏远也一定会变得亲密;待人虚伪,即使本来是亲戚也一定会变得疏远。同样的道理,在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中,不秉承诚实劳动的宗旨,必然会加剧社会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甚至会给国民经济埋下巨大的隐患。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想真正走向富强,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因为诚实劳动是整个社会诚信思想的坚实基础。
其次,恪守承诺是诚信思想的价值依据。重诺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认为承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君子不轻诺,做不到就不随便说,只要是答应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办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诺的佳话,如“尾生抱柱”、“商鞅立木”、“魏文侯重诺”等。在今天,每一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员都应该恪守承诺、言行一致。特别是对于共产党员而言,重诺守信、言行一致必须成为每个党员行为操守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引导党员、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2015年12月28日、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就中央政治局当好“三严三实”表率提出要求时,再次强调“必须对党忠诚,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政治品质优秀,道德情操高尚,脱离一切低级趣味,时时处处以榜样力量感召干部群众”。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要想“取信于民”,执政者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让社会诚信的价值标尺真正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树立起来。
最后,诚恳待人是诚信思想的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而诚恳待人就是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待人以诚,则会换得他人真心;与人为善,则自己也会变得快乐;以美的心灵感触世界,则未来都会充满希望。要实现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必须首先从个体的道德建设做起,将道德建设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从个体的道德建设入手,严以律己、诚以待人,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整个社会和谐、健康的氛围才能逐渐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