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才能人尽其才

崔文佳: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才能人尽其才

体制机制改革,不是因噎废食地放弃既有标尺,而应当探索一套更为综合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期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当务之急是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有什么人才,缺什么人才,如何打造人才,用人主体最清楚,更多让地方和单位自己说了算,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权力下放也存在接不接得住的问题,需要用人主体具备识人的慧眼、用人的担当。

郑人买履的寓言家喻户晓,讽刺的是一些人思想僵化,做事不从实际出发。时至今日,这股教条主义风气依旧广泛存在,选人用人中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现象就是鲜明例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也直指上述问题,要求强化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国家命运与人才休戚相关。从古至今,如何科学地选用人才,都是一道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清朝诗人龚自珍痛心于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下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各领域人才层出不穷,但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却趋于“一格”,“三唯”就是突出表现。今年以来,先是中央印发改革意见,后有中央领导人亲自督阵,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决心可见一斑。

郑人买履式的人才工作思维如何打破?怎样才能科学地选人用人?

有人奉“民国模式”为样板,从泛黄的历史档案中捡拾出一些颇为提气的故事。比如,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民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新风气的时代。历史中如此这般积极的成分,确有鉴今意义,但我们也要对传奇轶事抱有清醒态度。

在今天的语境下讨论人才发展,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程序与标准是开展日常工作的必需,既有弊病的根源不在硬杠杠本身,而在对其运用的僵化。就拿“三唯”现象来说,学历反映学识修养,职称反映工作能力,论文反映科研水平,以此作为人才标尺无可厚非,其真正症结在于“唯”。各个行业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人才的诉求期望不尽相同,着实难以提炼出通用的评判公式。即便存在学历、职称等基本要素,也要“因业制宜”地掌握好比重与尺度。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体制机制改革,不是因噎废食地放弃既有标尺,而应当探索一套更为综合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期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