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4)

《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4)

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

摘要:2016年“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报告在京举行,本网与北京日报采访报告人,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

探索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5.   问: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市在体制机制上有哪些创新?

答: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社会力量的发动。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保障不断强化。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支出累计724.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41.6%,2014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15.91元,比“十二五”初期增加27.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42.65元)的近三倍,有效支撑了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政府财政资金重点向基层投入,明确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文化业务经费标准,强化财政保障。

二是政策规划引导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1+3”系列政策,明确了全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和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实施《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创作,扩大供给。制定《北京市舞台艺术展演补贴办法》,激活院团,优化服务。出台《北京市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升效能。制定实施《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奖励原创,培育品牌。制定北京市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扶持力度。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设了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在向首都文艺团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服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剧目孵化、发现、培育机制,扶持艺术精品创作。运营公益性质的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由政府采购剧场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提供给艺术院团演出优秀剧目,将公益惠民、观众培育、剧场运营、院团扶持有效结合起来,2015年已购买100个场次的剧场资源,自2016年起计划每年采购200个场次以上。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试点运行“北京市戏曲院团联袂驻场演出”,整合中央、市区多方资源,打造全国戏曲演出中心。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逐步推开。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