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茗:粉丝文化的因势利导(2)

罗小茗:粉丝文化的因势利导(2)

对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改写

当我们试图探讨粉丝文化对文化标准的影响,首先遭遇的是如何重新解释“经济”和“文化”之间的新关联这一更为整体性的问题。讨论粉丝文化对文化标准的影响也好,对经济的影响也罢,需要重新判断和审视的,恰恰是粉丝文化动摇乃至穿透既有的“二分法”的能力。

一旦从这一角度来看待粉丝文化,便会发现,粉丝文化的表现不可谓不新颖,其影响也就格外有力。比如,在既有的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理性的确信,相信人是经济理性的个体,其行为目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连创造文化的动机,也越来越受制于此。然而,在粉丝文化中,人们恰恰并不如此行事。不计利害的付出,以兴趣而非利益为目的的有效组织、广泛分享、自我约束乃至自我学习,构成了和“经济理性人”迥然有别、甚至针锋相对的行为特征。对粉丝们来说,意义感的生产和追求,是首要的事。在此过程中,满足感和团结感的地位上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目标。新的组织、流通和评价方式也围绕着这些新的价值目标开始出现。无论是在“知乎”上字幕组成员对自身感受的讨论,还是在“鹿饭”(鹿晗粉丝团)的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自我理解中,都可以找到这一转变的蛛丝马迹。

这些转变的发生,与其说是个体满足感使然,不如说,是在一味经济理性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企图生成别样的工作伦理和生活伦理的新趋势。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曾特别强调,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中,我们要格外注意时代中人的类型的问题,即什么样类型的人正占据社会主流?什么样类型的人又在兴起之中?这些类型的人们被选择和被塑造的途径又是什么?

以此来打量粉丝文化,那么,其所记录的,恐怕便是新一类人物类型的开端和兴起。尽管在当前社会中,占据主流的仍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类型,但是一种新的不强调经济理性而更看重其他感受的人物类型,正在粉丝文化中逐渐成形。尽管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粉丝文化已被发展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其明确的经济诉求,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青年人试图重新界定社会行为、改写经济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某种征兆。而如何理解这一征兆,进而理解当前社会文化的一些表征,方才是对于文化发展的务实有效的态度。

就此而言,当传统的社会文化企图以经济/文化的二分法来面对和解读粉丝文化时,实际上呈现的是一场新旧文化彼此之间的渗透。在今天,是否能辨认粉丝经济背后的文化实质,解析它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方向,因势利导,势必成为如何看待这一“渗透”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乎如何理解并引导粉丝文化,能否准确地解释粉丝文化背后的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更关乎面向青年和未来的文化如何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众文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