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进文化是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1.我国古代科学文明之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不落后,当时先贤都号召大家来探索自然规律,像孔子就讲到“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这就是说人们首先要尽力探求世界万物的道理(格物穷理),深入理解各种知识,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修养好个人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处理好家族、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达到天下太平。
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在公元前300年多年就向自然界提了172个问题,他想搞清楚宇宙、大地、天体是怎么形成的?最早记录宇宙里超新星爆发事件的也是中国。而且我们中国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创造了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农历,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沿用至今。
另外,在乐器制作、声音传播规律的掌握以及具备完美听觉的音乐殿堂的建造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被誉为20世纪考古学重大事件的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声学的杰作。力学方面在杠杆原理、静力平衡原理以及在秤量工具和建筑结构力学等方面也很早就有许多建树。在光学方面,在墨子的《墨经》中对几何光学的现象已有相当完整的表述,当时已发展了小孔成像技术、金属放大镜技术等。
历史上,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光辉灿烂的贡献。在16世纪之前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
但为什么现代科学不在中国发生呢?既然已经领先世界了,现代科学也应该在中国发生啊?这个问题大家问了很久,到现在也没搞得太清楚。毋庸讳言,中国古代的科学尽管在当时是先进的,但与西方近代的科学相比,却有着质的差距:还没有在系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到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理性概括;还不能定量地表达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进而精确预言客观物体的未来状态。更关键的是中国科学技术文化缺乏“格物穷理”的精神和建立基于科学实验的理性思维体系的动力,往往只追求发明创造的实用意义,而止步于应用。
尽管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技术研究的动机全在于应用,而科学研究则要求在探索和揭示自然界未知规律时追根问底,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求真、求知,追求真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